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

蒋胜男Ctrl+D 收藏本站

说起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但说起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娥,在中国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这位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宋代武则天”的一代女主,却以这样一种被扭曲了的形象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而事实上,真实的历史虽然不说是完全不搭边,至少也相差甚远。

从一个卖唱的孤女,到一国之母,再到垂帘听政,再到身披龙袍,刘娥的一生,充满了曲折离奇。可以说,刘娥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皇后之一。她可算得是历代皇后中出身最寒微最孤苦的,甚至连出身都存疑;她虽然尊贵,却是孤独的,她终其一生没有一个真正血缘意义上的亲人。但是她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垂帘听政制度的皇太后,由于她的原因,使得宋朝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达八人之多,数目为历朝之冠;在刘娥之前的太后谥号均为二字,从刘娥开始,参照女皇武则天,称制太后谥号为四字;她是中国历史上继武则天之后,另一个穿上龙袍的女人,再也没有第三个;史学家将她和汉代吕后、唐代武后并称三大女主,并称其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大宋女主;清代的慈禧是她的崇拜者,曾经下令自己一切听政的体制都要参照“宋代章献皇后故事”……

她的一生,分为四个十五年。第一个十五年,她是民间逃难的孤女;第二个十五年,她被未登帝位的真宗金屋藏娇,最美好的岁月里,却是不见天日担惊受怕的;第三个十五年,她是真宗的宠妃;第四个十五年,她是掌握国政大任的皇后、皇太后……

983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太宗赵光义下旨给诸皇子封王开府,十六岁的皇三子赵恒被封为韩王。出了宫的韩王像出了笼的鸟儿自由自在,他遇上了一个令他倾心一生的女子,从蜀中逃难而来的民女刘娥。

这一年刘娥十五岁,和她在一起的是一个银匠叫龚美。尽管后来在官方的记录上,刘娥被称为一个真正的官家千金:据说她祖籍太原,她的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她的父亲刘通官居虎捷都指挥使,母亲庞氏也出自名门。甚至于她出世的时候,还伴着许多奇异的吉兆,比如说她母亲梦到一个月亮掉入怀中而孕育了她等等。

我觉得这些官方记录,更像是她后来为了当皇后、称制垂帘甚至称帝而做的舆论造势,就像武则天夸耀自己是梦见金轮而孕,赵匡胤说自己出生时满室异香一样,想要称帝的人多半喜欢给自己造这种神异出生论。从刘娥掌权之后,始终找不到真正的亲人来看,她更像是一个逃难中父母不详的孤儿。自从宋太祖灭后蜀以来,一直有蜀人连年不断地起义,看来是战争和动乱使刘娥失去了亲人和她的身世。

刘娥在流浪中学会了一种谋生技艺叫“鼗鼓”,这种东西有点像今天的拨浪鼓,在民间作为乐器演出。京城人觉得很稀罕,刘娥凭此糊口,她的美貌和聪明却吸引了微服的王子赵恒,她也因此进了韩王府。

十五六岁的少男少女,陷入初恋的爱情之中,当然是如胶似漆,然而这种身份悬殊的恋情,却往往不能为周围环境所认同。先是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看不惯这小情侣的亲亲热热,并将此事向太宗告状。而宋太宗赵光义正准备为儿子们结亲将相之家,听到有一个卖艺的女子居然迷惑了韩王的心,一怒之下,下旨将刘娥逐出王府。

赵恒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把刘娥藏在心腹张耆家中,就这么一藏藏了十几年。然而这对于刚刚做上幸福梦的小姑娘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这对她的一生有了极大的改变。

紧接着,赵恒在赵光义的旨意下娶进了大将潘美的女儿潘氏,无端被拆散鸳盟的赵恒颇迁怒于王妃潘氏,潘妃嫁过来不久倍受冷落,再加上潘美因北伐失利被降罪,郁郁而终,娘家的失势更令潘妃度日艰难,嫁过来几年之后,抑郁而死。

如果不是外界政治气候的变化,刘娥很可能会终此一生,以一个皇子的外室而终结,未必不是一种生活,但是命运却开始出现了转折。

宋朝是赵匡胤夺了后周柴世宗孤儿寡母的江山而得,因此一开始太祖赵匡胤就在杜太后的劝说下,立下“兄终弟及,国赖长君”的国策。尽管在赵匡胤后期因为儿子赵德昭日渐长大成人而有些改主意,但是已经无法从弟弟赵光义手中收回权力。赵光义在后世“烛影斧声”的疑云中登基,当时照原定方案,赵光义死后将传位给弟弟赵廷美,而后再将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所以当时若按照正常皇位继承位顺序,应该是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次子赵元僖,赵恒名列皇位继承的第六位。

然而赵光义在做了皇帝之后,并不打算把皇位按照这种顺序传下去。先是太平兴国四年,逼死赵德昭;此后又过了两年,赵德芳也重病而死;最后只剩下弟弟赵廷美,在太平兴国七年以谋逆罪名,流放房州,赵廷美一年多以后,就病死房州。

赵光义原本属意立长子赵元佐为储,不料赵元佐却对父亲这种伤害骨肉的做法很是反对,先是为赵廷美求情不果,再听到赵廷美病死的消息,激怒成狂,火烧东宫,被赵光义囚禁,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而次子赵元僖在被立为皇储之后,也莫名暴死。冥冥之中,竟无意间将三皇子赵恒推上了皇位,也在间接之中,成全了刘娥。

而此时,刘娥在十几年的幽居生涯中闭门读书,从一个昔日目不识丁、天真无邪的乡下丫头,脱胎换骨成了饱读诗书、精于谋略的政治女人。皇位并非无端落于赵恒头上,赵元僖死后足有数年时间,皇储之位悬而不决,诸子相争,赵光义晚年又极为多疑。赵恒得承皇位,颇经一番周折,而刘娥从中或多或少也学到些权谋相争。

998年,宋真宗赵恒继位之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心爱的女人接进宫来了。但此时宫中,早已经有了正宫皇后郭氏。

如果没有那十几年的幽禁,也许刘娥对于赵恒来说,可能跟后宫的其他女人没有多大的区别。身为皇帝的赵恒,生命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唾手可得,不曾用过心费过力,自然也就不会太放在心上。但是当赵恒遇上刘娥的时候,他还很年轻,在最真挚的年纪感情受挫,此后的岁月里只能偷偷相见,相思之苦、相聚之难,他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感情,是其他后妃不可能有的。唯其难得,因此珍贵,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也许有无数的女人,而他唯一真正付出过真心的,却只有刘娥一人。

刘娥入宫时,已经是三十岁了,真宗所有的后妃,都比她年轻,但是最得宠的却仍然是她。而经历几千里逃难挣扎求生,在酒肆歌场混迹过,又经过十几年幽居生涯的刘娥,其心计手段,远非那些养尊处优从闺阁到后宫的后妃所能比的。在真宗的后宫里,她始终独宠专房,同时,又不显山露水。

刘娥入宫不久,真宗就想立刻封她为贵妃,不料却受到了宰相李沆的拒绝。而此时的刘娥已非年轻时处处爱争胜的性格,自那以后,她做任何一件事都喜欢水到渠成。她不再提起此事,安然从后妃中最底层的美人一位做起,然而在整个后宫中,却无人敢轻视她,包括皇后郭氏在内。甚至比她名分更高的其他妃子,都争相来讨好她。

皇后郭氏的身体一向不太好,连生了三个皇子,有两个早夭,仅活着的二皇子祐,也在九岁时夭折了。郭后受此打击,在景德四年(1007年)病逝。

郭后去后,刘娥封后的事情,就被真宗提到日程上来了,然而却遭遇了冰霜。宰相重臣们根本不接受一个来历不明、出身微贱的女人为皇后,他们甚至提出了让另一个妃子杨氏和已故宰相沈伦的孙女沈氏作为候选人。

三十年的相爱,只是因为一个名分,却因此而一次次被放逐,被羞辱,被拒绝,刘娥和真宗自然不会就此罢手,真宗甚至比刘娥更坚决,当年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无法保全自己心爱的女人,而今到了这种地步,自己仍然不能够做主,又是何其的恼怒。

这个时候刘娥反而忽然上了辞表,表示自己退出皇后之位的竞选,于是真宗的皇后之位就空了下来,一空就是六年。

当然这六年里刘娥也没有闲着。不知道为了什么,她和真宗在一起三十多年,虽然独宠专房,却一直没有儿子。这不但是她的烦恼,也是真宗的烦恼。真宗的子嗣一直不太旺,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却都没有一个活得长的。直到景德三年最后一个儿子也夭折了之后,皇宫里没有一个孩子。皇帝无嗣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真宗虽然迫于无奈,将弟弟越王赵元份的儿子赵允让接入宫中,但终究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

大中祥府二年,在郭后去世后的第三年里,后宫终于传出喜讯,真宗对外的宣布是:“德妃刘娥生下了一个皇子。”并以此为由,堵住了满朝重臣的嘴,在小皇子三岁那年,刘娥终于如愿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这个孩子取名受益,在官方对外发布的消息中,他的生母是皇后刘娥,而实际上,他的真正生母,却是刘娥的侍女李氏。李氏是江南人,祖父是吴越王的旧部,而吴越王的女儿恰好嫁给刘娥的哥哥刘美,也就是和她一起来京城的银匠龚美。当刘娥身份地位一步步蒸蒸日上的时候,她需要有背景有家族有外戚,因此,和她一起进入京城的同伴龚美,就成了她的哥哥,并改姓刘。也正因为如此,银匠出身的刘美此时已经是执掌京城军机的武胜军节度使,并在前妻去世之后,娶了吴越王府的小姐为继室。而这位李氏,也就很可能是刘美和吴越王府为了刘娥的“借腹生子”计划而进献的美女。

这一事件里,真宗和刘娥得偿所愿,既得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子,可以免去宗室继承的烦恼,又能够有理由堵上满朝文武的嘴,将刘娥立为皇后。

整件事的经过,真宗一直有份参与。刘娥这一年四十五岁了,已经不太可能再生得出儿子来。在史料中记载,李氏怀孕后,真宗带着李氏走上高台时,李氏的玉钗坠落而不碎,他因此认为是生儿子的吉兆。然而他还是对外宣布,生下皇子的是刘娥,因为他所爱的,想要册封为皇后的女人,只有刘娥。

当然,在刘娥被封为皇后不久,消息渐渐地泄露了,这件事本来就没有瞒得很紧,但是刘娥已经是皇后了,就算小皇子不是她亲生的,在名分上仍然算是她的儿子,所以就算揭露了,也没有办法再把她拉下皇后宝座,更何况,当时真宗是她的支持者。

这段故事被后世演变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则是在明代。明朝宫闱中发生过两件夺子杀母的惨案。一个发生在明宣宗时期,宣宗的宠妃孙氏为了做上皇后之位,秘密将一名宫女生下的儿子夺为己子,即明英宗朱祁镇,并害死皇子的生母。孙妃则因此做上皇后、皇太后,得享终年。那名惨死的宫女,虽然生下过皇帝,却死得无声无息,连姓名也无从得知。而终明英宗一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为何人。另一桩发生在明宪宗时期,明宪宗宠爱比他大十几岁的保姆万氏并封为贵妃,万贵妃无子,宫中所有妃嫔凡是怀孕均被她杀死,唯有一名纪氏宫人逃过一劫,生下一子,即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但是万贵妃发现后,即将纪氏毒死。

这两桩事流传到民间,连普通百姓也感慨不平,但是又不敢直说当朝皇帝的事。戏剧诗歌中向来有为了避祸而“指汉为唐”的传统,比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长恨歌》开篇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戏剧更多借古讽今,如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百姓就编派汉光武帝刘秀将开国功臣统统杀光的戏《二十八宿上天台》,编派宋太祖赵匡胤杀了义弟郑恩,郑恩之妻陶三春兴兵,赵匡胤赔罪的戏《打龙袍》。于是《狸猫换太子》就此出笼,那些被害死的皇子生母,在戏里不但逃过一劫,而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回太后宝座,终于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害人者得到报应。借着戏文来骂孙太后、万贵妃,也同时把明英宗明宪宗涮了一把。而刘娥同刘秀、赵匡胤一样,也替后来朝代的宫闱血案背上了黑锅。

而在当时,李氏则一直留在刘娥的身边,逐步被册封为崇阳县君、才人、顺容等位,并且此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刘娥还派刘美前去寻找她的亲人并封官。李氏也明白,真宗对于她毫无兴趣,和有可能成为白头宫女的结果相比,她虽然有失去儿子的心酸,但是家族的显贵和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非常认命地接受这种安排。再说,小公主出生后一直体弱多病,直到真宗将小公主舍入道观,出家为女道士,这位公主才顺利长大,也因此李氏更认为自己无福为母,所以终她这一生,默不开口。

还是那句老话,掌握皇权是件体力活,刘娥自封为皇后以来,真宗的身体也渐渐走向下坡路,而刘娥不仅熟读经史,而且在这三十多年里,一直追随真宗,对于他的思想政见都极为了解,更兼记忆力超强,思路敏捷善于分析局势,真宗渐渐在政事上依赖刘娥作为助手,时长日久,刘娥虽然人在后宫,但是对整个朝廷中的局势变化已经一目了然,甚至也对真宗的执政有所影响。

当时的宰相是王钦若,他精通史学,满腹才学,只可惜貌丑心也丑。他先是排挤陷害掉“澶渊之盟”的大功臣寇准,再利用天书事件,将大权揽于一身。王钦若揽权久了,自然就开始不稳定。宋代的宰相一般位置都坐得不长久,为了防止相权过大,皇帝总是时不时地给宰相们实行轮岗制。赵普曾经三度为相,吕蒙正也曾经三度为相,说明他们做宰相再称职,皇帝也喜欢给他们轮轮岗。

王钦若当初,也是看准因为寇准权势过大,到处插手其他政务,连皇帝的话都不放在眼中扬长而去的情况,才适时挤走寇准,得居相位。现在,则是轮到他自己掌权过久,被副相丁谓挤下台去了。

丁谓跟寇准原本是好朋友,这事儿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丁谓挤下王钦若之后,不但没有自己争取上去,反而一力推荐被王钦若排挤掉的寇准重新任宰相之位。但是寇准任相之后,很快又跟丁谓发生了矛盾,可见权力面前,友情的确是很薄弱的。

真宗晚年多病,每次病发的时候,政事只能交给皇后刘娥。而宰相寇准对此深为不满,这时的寇准也同当年的寇准不一样了,他为了重新得回相位,不惜制造“天书”祥瑞,亲手去操作自己当年极力反对的事情。而他一旦得回相位,也对于权力十分执着。

权力的争斗进入白热化,副相丁谓为了扳倒寇准,和刘娥结为政治同盟。丁谓这时候已经跟刘娥结了亲戚,丁谓的儿子,娶了刘美的大舅子钱惟演的女儿,这种拐弯的亲戚,更使这种同盟多了一重保障。

而这时候,寇准通过宦官周怀政独自见了真宗,并说动真宗同意由太子监国,寇准辅政。真宗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而寇准回去之后,叫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杨亿知道这是件机密的事,立刻闭门去起草诏书。寇准本人却一高兴喝多了老酒,把整件事都说出来了,而且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中。丁谓立刻进宫,面见真宗。

看来寇准的确不适应执政,“君不密而失国,臣不密而失身”,身为政治人物说话做事这么轻率而不顾后果,的确是危险,难怪他第一次败于王钦若之手,第二次又败于丁谓之手,就是败在这“狂傲轻率”四个字上。

真宗大怒,他昨晚只是点点头表示这事儿可以考虑,寇准转眼就付诸实施而且嚷到满世界皆知了。而且刘娥也适时更进一步提醒他,太子今年才九岁,能有实质的监国能力吗?寇准这样做实是架空皇帝自己夺权。真宗对寇准的好权和轻率深为失望,立刻下旨将他罢相。

事情并没有完,宦官周怀政见寇准被贬,生怕因此连累自己,竟然狗急跳墙,想要发动政变囚禁刘娥,杀死丁谓,逼真宗退位太子登基,并由寇准执政。不料政变失败,寇准牵连其事,被贬出京城。丁谓此时已经和寇准撕破脸皮,最好的朋友往往会成为最大的敌人,丁谓大权在手,将寇准一贬再贬,直流放到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去。

此事不久之后,真宗去世,临死前下诏:“军国大事由皇后处分。”亦即是将整个军国大权,全部交托到他这一生所最信任的妻子手中。

刘娥和真宗四十年的夫妻,一旦阴阳相隔,她立刻要面对最险恶的政治斗争。宰相丁谓这时候独揽大权,他虽然在对付寇准的时候和刘娥结为政治同盟,但是这种同盟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

孤儿寡母,太后掌国,在宋朝官员的眼中看来,实在是很可轻视的事情,太祖赵匡胤就是从后周柴世宗的孤儿寡妇手中夺了江山,太宗赵光义也是从太祖的孤儿寡妇手中夺了帝位。所以丁谓压根儿没把太后刘娥放在眼中,独揽大权。他动手在真宗的遗诏上把“军国大事由皇后处分”改为“军国大事由皇后权处分”,把实际授权改成暂时授权。这边否决副相王曾提出的“仿照东汉太后称制之例”,而提出“太后在内宫批阅,遇军国大事再召群臣,宫内传话”等,勾结宦官雷允恭企图架空刘娥。

然而他却看错了刘娥,刘娥不动声色,在完成了真宗去世,仁宗登基,自己垂帘的全部传位过程后,忽然借着一件事由,将丁谓一网打尽。原来这个时候,雷允恭临修皇陵,因为听信司天监的话,擅自将皇陵位置移动,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冒出地下水来。雷允恭虽然擅作主张,但是用心也不坏,他是为了那处地穴有广宜子孙之相,而真宗子嗣不旺,以为可以讨好皇家。而此事与丁谓也无关,他虽然名为山陵使,但这事儿雷允恭擅自做主,他也不清楚。

但是刘娥要的是理由,而非解释,副相王曾在这里出了一把大力,他指证丁谓的所为是“包藏祸心,其心可诛”。这样的逆案足可以将丁谓收网,于是雷允恭被处死,丁谓被流放崖州,即今天海南岛,恰好比丁谓流放寇准的雷州更远一些,让丁谓可以先经过寇准所在的雷州。

刘娥在真宗死去四个月之后,就把所有权力收归到自己的手中。她任用丁谓这样的人,收拾掉自己的反对派,然后再除去丁谓,不但洗净双手,大权在握,还收服了人心。第二年,她就下旨提升寇准,但是寇准却已经病入膏肓,接旨后来不及上路,就去世了。

刘娥执掌朝政之后,改元天圣,天圣者,二人为圣,即是太后和皇帝同时临朝执政。但当时仁宗才不过十来岁,大宋王朝真正的统治者,只有刘娥一人。同时,大臣们针对刘娥的执政推出一套完整的太后垂帘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刘娥执政的合法性,也使得太后执政成为宋朝的惯例,此后差不多每一代都有个垂帘的皇太后出来,而后世要掌权的太后,也是拿刘娥在位时的这套礼制作为根据。

刘娥执政,开始废除真宗晚年的种种弊端,而大兴新政。首先将天书和真宗一起葬入皇陵,终结了十多年的天书怪政。然后是人事,历朝历代朝臣们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的情况从来不绝,将自己的七亲八戚塞满朝堂,不但有才之士不得晋升,且私党横行,皇帝不易操纵朝纲。刘娥借用真宗去世,封赏各官员亲属的名义,把朝中各官员的亲戚名单拿到手,挑了少数推恩赏赐掩人耳目,从此之后,这一幅百官亲属图,留在刘娥的内殿之中,杜绝了官员中这一弊端。

真宗晚期,因为崇信神仙祥瑞之术,宠信被王曾称为“五鬼”的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等五人。但是刘娥掌权之后,将这五人罢斥,而任用以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张知白这四人为首的名臣,推行新政。

真宗后期,虽然开河通渠,奖励农桑,朝廷的收入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后期天书封禅,采丹献芝,营造宫观祭天等,开支庞大,最后几年的收入基本抵减支出,所剩无几。更有王钦若、丁谓等兴起的采丹砂采灵芝等,令工役入深山,枉送了不少人性命。

刘娥从小出身贫寒,从蜀中流浪到京城,深知下层人的疾苦,也经历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知道如果不安抚百姓,就无法政权永固。因此在她亲政后,即下令兴利除弊。先是停止天下宫观营造,罢江宁府溧水县的采丹砂之役,罢彭州九陇县的采金砂之役,罢免各地采灵芝之役,下诏禁止各地进献术士道官,禁止各地毁钱铸钟,再将各种斋醮道场的诸种繁文缛节花费减少。此外,大赦天下,减轻税负,平准京东西、河北、淮南等地的谷价,复开永丰渠以通盐运,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将纸币交子作为官方流通物等。

这边减轻税负,这边节约开支,经营了几年,国库之中,才渐渐丰盈了些,刘娥的威望也一日重于一日。但是随着刘娥的权势日益稳固和小皇帝的渐渐长大,朝中的大臣们也开始发生了分歧。

一种是以保守派的臣子们为首,如林献可、范雍等,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刘娥将之视为对她权力的挑衅,将上书还政的臣子们,不是下放就是流放。如此一来,就产生了一种相反的人群,于是有一个叫方仲弓的上书,请她仿照武则天的前例,为刘氏先祖立七庙;另一个是开封府程琳,向她进献了《武后临朝图》。

说得多了,刘娥不免有所心动,于是在朝堂上问大家:“武则天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参知政事鲁宗道看出她的心思,断然说:“唐之罪人。”面对着朝臣们的态度,刘娥不得不做退让,将《武后临朝图》当场扔在地上说:“我不作此负祖宗之事。”

然而若是深知刘娥性格的人,应该知道刘娥这样的表态,并不是一种死心,而只是一种退让的策略而已。从刘娥的人生经历来看,她是一种比较追求完美型的人格,她的性格刚强之处不下于武则天,但韧性则更强。如果眼前的形势不利,以武则天的性格,则会遇神诛神遇鬼杀鬼,但是刘娥则会稍作退让,以一种迂回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她更喜欢水到渠成,万众拥戴式的结局。

她的人生一路受挫,而她总是能够最终达到目的。刚开始她只想作为一个藩王的宠妾,不料却被太宗逐出府门。她蛰伏,一步步推动真宗去夺取皇位,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然而真宗继位之后,想要立刻封她为贵妃,不料宰相李沆拒绝,她并不气馁,而是从最底层的美人之位一步步做起,终于等到她封妃子的时候,李沆已经不再是宰相了。当郭后死后,群臣反对立她为皇后,她上了辞表,消除了群臣的戒心。而她却不曾闲着,她不但利用“借腹生子”的办法,堵住了群臣的嘴,也利用“调虎离山”的办法,趁曾经反对她做皇后的宰相王旦、寇准都不在其位时登上皇后之位。

所谓把握时代脉搏的强者,就是能够顺利地利用时代的起伏而取得机会的人。宋代与唐代不同,唐代相权较大,往往用对或者用错一个宰相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强弱,如唐玄宗得姚崇、宋璟而大治,用李林甫、杨国忠而大乱。在宋代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经常变换宰相,也因此使政治斗争极为复杂。寇准为了扩大权势,把自己卷入了宦官周怀政的阴谋之中,使得真宗最后只能托政刘娥;宰相丁谓出于排挤寇准的目的而借助刘娥之力;继任的宰相王曾为了达到除掉丁谓的目的,以提高太后的权力而对抗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为了与王曾对抗,又间接要利用刘娥的力量。尽管这些人或忠或奸,但都从未曾想到过会制造出一个女主临朝的时代来,而且都在自己执政之后,想尽办法独揽朝纲,处处意图限制刘娥的权力。然而他们在各自的争斗中为了达到打倒对手的目的,却又都或多或少地和刘娥合作,或者促使刘娥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而这些宰相,都在不同的阶段,不自觉地成为刘娥权力扩大的跳板,直到最后刘娥挟垂帘听政的名义君临天下时,丁谓流放、王曾被贬、曹利用自杀,此时朝堂上下,已经无人可以对抗刘娥了。

刘娥虽然专权独断,却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她在政策上兴利除弊,得到百姓拥戴;在朝堂上,一开始反对她的大臣很多,都是属于保守派的臣子,甚至有一部分还属于清流,只是出于不愿意后宫干政、女主掌权,以她出身寒微、不是名门为理由反对她,但是她借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之手先对付反对者,再清除掉那些声名狼藉的臣子,再降恩于受贬的臣子,又大力挖掘新人,从而使得整个朝堂控制在她的手中良性运作。甚至在后宫也是如此,她身为得宠的妃子,和皇后郭氏安然相处,李氏为她生儿子,杨淑妃为她养儿子,成全她身登皇后宝座,成全她专心侍候真宗,辅佐朝政。她和真宗赵恒的夫妻关系,一直亲密了四十年,她和小皇帝赵祯,也一直母子深情得很。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实不必像吕雉、武则天那样,大开杀戒。但是她的野心,同样是存在的。在她当众扔下《武后临朝图》的时候,并不代表她从此放弃这个念头。天圣七年,刘娥借仁宗旨意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礼仪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并且由天子上率群臣拜寿。同年,她发布《天圣令》,借律法加强自己一言九鼎的威望,自此宋代形成律法的开端,《天圣令》在宋代历史上的作用,如同唐太宗发布《贞观令》在唐代的作用。

之后,刘娥又下旨重修晋祠,等晋祠一完工大家一看,晋祠原来供奉的唐叔虞像进了角落里,正中大殿却是以刘娥本人为原型的圣母殿。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仿唐武则天兴修卢舍那大佛一样,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间化身,而为将来的称帝作好民间舆论。而晋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刘娥名义上的父亲刘通的祖籍,亦可称为是“龙兴之地”。刘娥并为刘通及祖上七代封王封公,大兴陵墓如皇陵。

但是刘娥吃亏在母族一直很薄弱,她虽然身为至尊,但仍然不能掩盖她出身的寒微。她名义上唯一的亲人,就是带她上京的义兄刘美。刘美为人忠厚,虽然在真宋朝地位步步高升,但是却没有因此招来不好的评论,刘美活着的时候,曾经受刘娥之托去蜀中寻找她的亲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亲人。虽然在寻找过程中冒出许多所谓的“刘氏族人”,大约也是同乡同村的一些同姓罢了,反正对于这些人,刘娥兴趣缺乏,既没有给他们任何一个人封官,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上京沾光。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太原人祖父刘延庆、父亲刘通,更像是一种掩盖身份寒微的假象,因为刘娥从来也没有在太原找过亲人,而只在蜀中寻找。

但是就连这唯一的假哥哥刘美一家,也显得太薄弱了。刘美死于真宗去世的前一年,一生忠厚小心的刘美,在临死之前,将自己已经成人的两个儿女都许配给蜀中的普通富商之家,而不曾攀亲官宦之家。刘娥只得用力栽培刘美的长子刘从德,可惜刘从德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才二十四岁就病死了,剩下年仅八岁的刘从广,实在派不上大用场。

当然办法是人想的,连不是姓刘的龚美也能变成她的亲哥哥刘美,要找几个愿意做皇太后娘家人的刘姓之人还不容易吗?刘娥看中了当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的刘烨,他是真正的名门出身,族谱不但齐全而且家世显赫,整整十二代祖宗都是出仕为官的。刘娥立即召见刘烨,说要借族谱一观,是否有可能是亲族。当时刘娥建七庙立生祠弄得沸沸扬扬,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太后是很有心想效法武则天的。但是历代掌权的太后族人下场都不太美妙,若是普通人能够高攀皇家自然巴不得,但是刘烨本身已经家族显贵,他可不想为这一时的更上一层楼招来后祸无穷,闻听太后主动攀亲,吓得魂飞魄散,干脆直接晕倒,回到家里就上书请求下放出京。刘娥无可奈何,只得放过了他,将刘美的舅兄钱惟演一族大力提拔,并和皇室结亲。

天圣九年,大内发生火灾,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等八大殿虽然只是小部分殃及受损,但是刘娥却借此为由,在宫殿修复之后,将这些重要大殿的名字全部改掉,其中常朝大殿长春殿,也改成和唐武则天常朝大殿相同的殿名紫宸殿,并顺势将大内大部分重要的宫殿名和朝门名字统统改掉。大量改换宫殿之名很容易被视为将要改朝换代的前兆,这种举动令人大吃一惊,更叫人吃一惊的还在后头,刘娥下令要身着皇帝的冠冕去祭太庙。

尽管参知政事薛奎等人极力反对,但是一切还是都按照刘娥的意思进行了。

在此之前,仁宗的生母李氏因病去世了,刘娥在她临死前,册封其为宸妃。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刘娥如愿地穿着天子衮龙袍、头戴仪天冠,只是象征性地减掉了两三样装饰品,仍然以帝王的姿态步入太庙,行祭天初献之礼,皇太妃杨氏为亚献、仁宗皇后郭氏为终献者。仪式结束后,刘娥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这个冗长无比的尊号,亦是只有天子才能领受的。

但是就在太庙回来的路上,刘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次年就猝然去世了。临死前,她仍不放手权力,留下遗言让太妃杨氏继她为皇太后,继续临朝听政。杨太妃这个一辈子对刘娥忠心耿耿的后宫女子,虽然继位为太后,但她既没有刘娥的才干也没有刘娥的胆量,只得在群臣的反对下主动请辞。

刘娥之死,令得她的养子仁宗大为悲伤,数日痛哭不能上朝,这时候八王爷赵元俨闯入宫中。注意这位八王爷,并非民间传说中的赵德芳,因为赵德芳早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就去世了,这位赵元俨是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也是这时候仁宗活上世上的唯一叔伯辈亲人。赵元俨曾在真宗死后逗留宫中不走,企图重续“兄终弟及”的神话,但终于斗不过刘娥,数年来闭门不出。此时赵元俨进宫对仁宗说,刘娥并非仁宗生母。这个时候,仁宗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并因赵元俨的话对生母的死因产生怀疑,但在对自己的生母李宸妃开棺验尸之后,发现李宸妃尸体并未下葬,而是用水银保存完好,而且身穿皇后的服饰面目如生——一向追求完美的刘娥,早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下,对自己的身后事作了完美的处理。仁宗跪倒刘娥灵前,叹“人言可畏”,自己险些错怪了养母。

刘娥死后,被她控制了十几年的仁宗才第一次可以单独召见朝臣。刘娥临死前,仍然身穿皇帝的龙袍,因此如何处理这件事,成了刚亲政的仁宗和群臣的大问题,因为连女皇帝武则天死的时候,也只是穿太后凤袍下葬的。

于是有了如下这一段对话——赵祯在皇仪殿号啕大哭问群臣:“太后临终前已经口不能言,却几次扯动身上的衣服,似乎有什么话要交待,不知道她究竟有什么心愿未了?”曾经大力反对刘娥身穿龙袍的参知政事薛奎立即会意,说:“太后必是不愿穿着天子冠服入葬,免得于地下难见先帝。”于是此事顺理成章,仁宗体贴太后的心意,为其换上凤袍而下葬。但是对于刘娥的定位,宋人仍是有定论的。仁宗下旨,仿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的四字谥号,为刘娥拟四字谥号“章献明肃”皇后,在此之前,皇太后都是两字谥号,唯从刘娥开始,垂帘称制的太后和武则天一样为四字谥号。

在刘娥死后,翻案风起,纷纷有人上书非议刘娥,仁宗遂以“不忍听此言”为由,下令任何人不得非议刘娥执政时的对错。虽然刘娥并非仁宗生母,但是仁宗在知道身世之后,仍然处处表示对刘娥的追思和尊敬,这对母子的感情,着实不错。

女皇武则天活了八十一岁,她在称帝之前已经正式执政三十年,但是刘娥才活了六十五年,在真宗死后第十二年就因病去世了。冥冥之中似有命运之手在安排,谁能想得到,她会在身穿龙袍之后就因病而猝然去世。

历来史家一直有一个疑云,那就是刘娥究竟有没有称帝之心。她当众扔掉了《武后临朝图》,但她又积极地改殿名、穿龙袍、立生祠、祭太庙,做这些武则天称帝之前的必经之事,中国历史上,除了她和武则天之外,没有其他掌权的太后敢这么做。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女皇?如果刘娥能够像武则天那样活到八十一岁,甚至不需要那么长,她只要再活上十年,或者五年,那么一切都会有一个答案了。

她是除了武则天之外,另一个穿上龙袍的女人,中国历史上,仅此两个女人。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