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则书史以戒;宋室庙堂昏,则以话本杂说垂范,以救人心。小说家而有史家笔法,确是雅正。”一直垂眼缄言的房玄龄认同道。
旁边的孔颖达也接过话头,他才高学富,曾为前代典籍作疏,也更擅长发明幽微:
“先时,周代设采诗之官以明得失,人有怨谤,歌之于诗,上达天听。仁人君子,即赖此以讽谏其君。《水浒传》言乱自上作,正是《诗经》风雅之意。”
以史为鉴是贞观君臣的共识,李世民对二人的话深以为然:“当年隋室暴虐,海内沸腾,反隋之军四起,何尝不是因为乱自上作?”
他既叹息又觉可戒,帝昏国乱,从古亦然。
君臣三人的谈话俱是良正之言,想来传世之书,必有补救人心之义。先时对“逼上梁山”已有所感的魏征也忍不住跟着一抒己见:
“宋徽宗以小道为擅,高俅亦以小道见宠,上有无道之君,选任无道之臣,正人君子必不得寸进。正人君子不仕朝廷,奸佞大行其道,百姓必处其困。流人生,国本乱,自上而下,宋治之序已失矣。”
说罢,他敛容拱手,向着上首的君王躬身一拜。
御座上的李世民没有立即说话,他看着面前的肱股之臣,贤明如太宗文皇帝当然听出了臣子的意思,魏征表面说的是宋事,实则仍有向他谏言之意。
殿中诸臣,大多与他一样经历过隋末乱世,强大的隋朝在无道之君的手下两世而亡,其冲击力不亚于秦之速亡带给汉世的惊心,所以贞观君臣莫不以隋为戒,兼言前代史书。良史垂范,可知兴替。如今后朝的诗文话本,仍在反复述说相同的题旨,而魏征不为避讳,向他直言,李世民庆幸朝中尚有如此良臣。
“魏卿。”他抬手示意魏征免礼,喟然而叹,“朕如今愈发明了汝之谏言。”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君王正身,方能黜恶。
贞观君臣看得出来,文人雅士对这些主题深韵的感受就更加敏感。
北宋。
苏辙不无感喟道:“后人说兄长以诗为词,将言志之道引入词章,一变‘词为小道’之说。话本杂说又在词下矣,后朝文人却仍以雅正相求,归在讽谏。诗骚传统,千载不灭矣。”
苏轼点头笑笑,心中却难免沉重。那书中所写,虽有虚构之言,可到底是未来的大宋,叹服之余,岂可不忧?
明朝。
施耐庵听罢水镜的讲述几乎忍不住想击节赞叹。金圣叹的名字先前就出现过,他有印象,没想到这人不仅对林冲评得精评得准,连自己书中深意也能一一道出!
“‘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此句深得我书中深旨!”
他的兴奋溢于言表:“古人说文章知己,千载相知,某今日也信了这句话!”
黄安。
李贽也对金圣叹的观点表示赞许:“水浒一百单八将俱是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盖因宋室不竞,冠履倒施,方有此祸。施耐庵作此书自有发愤之意,不可等闲观之。”
一旁的好友耿定理惊奇地看了他一眼,竟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天知道他听到那句“乱自上作”时,心都提起来了,生怕面前这人又要说出什么君王才是德之贼也之类的话。幸好,这次没作,不然他真的会被这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好友吓死。
笑了笑,耿定理想起什么似的,说道:“我记得宏甫你也喜读《水浒》,如你所言,你认为《水浒》题旨是在忠义二字?”
李贽颔首:“礼失而求诸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举‘替天行道’之旗,替天而行道统。礼法失序于庙堂,却存迹于江湖,是而华夏血脉不断。《水浒》一书大有深意啊!”
好友语气平和地同自己交流读书心得,耿定理一边听一边在点头,心说李宏甫果然是当世大才见解卓越。他默默将这番话再三玩味,却忽然咂摸出些许不对劲来:
“等等,你的意思是梁山一众可以代表礼法正统?!”
他就知道自己的心还是放得太早了!
【借林冲一人,《水浒传》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题旨得到了最深沉的体现。大家将整个第十回 综合来看,这一回有着明显的明暗两条线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说林冲的一系列经历;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则是一条汹涌的暗流。风雪与火,构成了作品矛盾统一的自然环境与人性环境。】
楚棠出示了一张表格,一列是文中关于“风雪”的描写,一列则是有关“火”的描写。
【从一开始的“纷纷扬扬”,到“下得密”、“下得紧”,再到“越下得紧”、“越下得猛”,雪的势头变化表明天气逐渐恶劣,也暗示着林冲所处形势的每况愈下,以雪的猛烈暗示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凶险与所处社会现实的冷酷。
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相国寺、白虎堂、沧州道、草料场的一系列变故,似乎林冲的生活也遭遇了一场寒流,命运之途,风雪陡起;从被陷害到被刺配,到被追杀,最后差点被烧死,他的人生之雪也下得越密、越紧、越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得益彰,环境与人物命运环环相扣。】
【火有微弱之火,是草厅里的炭火,给人以温暖。我们也许会想到野猪林中鲁智深的帮助,想到柴进对他的礼遇,想到李小二夫妇对他的尽心,这些都是他在风雪之中感受到的温暖。
可炭火微弱,并不能将林冲救出人生的寒冬,来自社会底层的焰火,也无法抗衡高太尉等人权势的毒火。草料场的火,让人看尽权贵阶级的凶残与丑恶。
但是,这场罪恶之火也点燃了林冲心中复仇的火焰,火势越猛,他心中的怒火越旺,曾经那个百般忍耐,一味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林教头被烧死了,一个敢于反抗、同恶势力作斗争的豹子头重生了!火焰映照出残酷的现实,也昭示着深沉的人性。】
半面屏幕是课文中“风雪”与“火”相关的词句,半面屏幕则放着从电视剧里截出来的静音视频,和着女声的讲述,风雪、火、林冲、陆虞侯一众等元素反复交替出现在众人面前。
明朝。
罗贯中越听越激动,越看越兴奋:“老师一支生花妙笔,直教人目眩神迷!”
清朝。
本便对这一回中风雪与火的描写推崇备至的金圣叹忍不住拍案而起,击节赞叹:
“风雪之笔妙绝,通篇又以火字发奇,老军借火,恩情质朴;陆谦纵火,怨恨深沉。火如何能作恩?又如何能作怨?一加之以人事,方有许多恩怨波澜。妙手文章,苦心经营,《水浒》不愧为一才子之书!”
另一边。
曹雪芹亦是啧啧称奇:“论家多言,《水浒》文中写情写景处,需细细详察。就书中所写,两次照顾火盆,知非林冲失火之故也,又敷衍出草料场谋败一系列文字,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自是大家手笔。”
他想起自己书中类似的铺写,再回想着楚棠刚刚的一番解读,忽然觉得为文之妙,不仅在于宣泄心志,亦可留一脉文心,供后人评点解读。
也算,为后世的阅读理解出一份力?
曹雪芹愉悦地笑了起来。
淄川。
蒲松龄也有自己的看法:“楚姑娘将风雪与火并举,施耐庵独对一‘火’字大为推崇,我却以为文中风雪之妙远超于火,非但施氏处处渲染风雪,更有数首歌诗为赞,谨慎若此,不可不察也。”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他饶有兴味地念起百二十回本中“风雪山神庙”一回的起首诗句,只觉金圣叹才学高则高矣,但就腰斩水浒一事来说,还是过于武断了。
诗虽粗陋,意寄其中,怎么能删了呢?还有那后几十回,明明深沉可味极了!
后朝文人各有所思,而明以前的文人虽则无幸一览全篇,从全局把握,却亦能凭借敏锐眼光与卓越的艺术感知力,从面前的尺牍之文中见出种种妙绝来。
晚唐。
诗评家司空图最喜探索幽微,他本喜评诗,对后朝之话本杂说更多是持一种闲看赏玩的心态,再有的便是对话本能被后人奉为“名著”的讶然与审视,可此时他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看法开始动摇了。
他面前的宣纸上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墨色,在楚棠讲述到一半时,司空图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番分析地分量,故极迅速地将水镜上的文字抄录了下来。只见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两列表格表头的文字,目光灼灼,眉宇间难掩激赏颜色,情不自禁道:
“圣人立象以尽意,象者,故阐明至理、发明幽情是也。至于诗人,有难言之理、难述之事,则以物象代言,读诗者于此物象精警之处,不可不深味。诗之雅正明德,盖在其中矣。然施氏此书以风雪与火二物象关涉人事人情,仔细探寻处,又纯是诗家笔法。”
他敛容,喟然一叹:“某今日方知,小说杂言,不可以小道视之也。”
中唐。
白行简的神情简直可以称得上激动:“不止如此!踏雪而来,路途寒冷,才需生火取暖;炭火犹不及,才会冒着风雪去市井沽酒;暴雪压塌草厅,林冲才不得不往山神庙借宿。一个‘雪’字勾连整篇文字,可谓环环相扣,思虑深熟!”
“天冷固有火盆,方得独自烤火之事;外出沽酒将火炭盖上,与草厅被压倒,林冲摸找火盆一事对应;在山神庙中吃酒肉之际,听外间毕剥作响,方听得一场阴谋。每一次写‘火’,皆与后事相关,不得不说是有意为之。”
元稹亦有所感。
“作文如此,真有韩孟诗苦心经营、斟酌推敲之感。”
今日,这些传奇名家算是叹服了。
三国。
曹丕久久沉默,先前父亲总让他与子建作《三国演义》,他们虽一致觉得父亲是受刺激了,才会有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想法,但现在他却忍不住怀疑,他们的笔力当真能胜过后朝的小说家吗?
他们习见的志人志怪,虽则有趣,但到底事情粗陋,可后朝文人吸取前代经验,锤炼精深笔力,再成一册花团锦簇之文章,其间思量推敲不知凡几,又岂是能轻易胜过?
与此同时,干宝和刘义庆等人深深地觉得眼红了,怎么人家的话本就写得那么好?!干宝甚至下定决心要在水镜结束后仔细学习《水浒传》的优长,争取让自己的志怪更情事波澜、人格毕肖。
元朝。
关汉卿看向一旁的好友杨显之,含笑道:“显之兄,你瞧施耐庵这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否眼熟,像不像你的《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杨显之闻言亦笑,《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是他日前作的一出杂居,叙郑孔目娶妓萧娥,萧却与高成通奸。郑归来发现二人奸情,怒杀萧娥,而高成逃逸。郑孔目知罪难逃,于是自首,被判发配,解差却是逃逸的奸夫高成。二人行至“酷寒亭”,高成欲杀郑孔目,被郑孔目曾经搭救过的绿林好汉所救,郑亦随之落草。
“郑孔目落草确与林冲上梁山相类,然《水浒》一文加入高太尉一行,故有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之意,作意深沉、踵武风雅,是又在我之上矣。”
他语带喟然,再次对“名著”二字的分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实小说后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林冲杀人之后来到了一个庄子外面,想向人买酒御寒被拒绝,就在里面大闹了一场。
他杀人之前百般忍耐逆来顺受,杀人之后反倒变得暴躁,开始不讲理了,可见这个人物身上也有暗色,被压抑得太狠,爆发出来才会那么猛烈。
而这种暗色的描写在其他梁山好汉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它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并不吻合,且书中的很多观念甚至还有局限性,但恰恰增添了人物的真实性,还原了那个年代真实的作品。】
金圣叹频频点头,若非这样,他怎会觉得林冲这个人物写得太狠呢?
许多达官贵人也第一次对水镜里的观点表示认同:“没错,什么官逼民反,这就是局限性!官有好坏,岂能一概而论?”
“好汉好汉,连杀几人的林冲后却如此沉着冷静,可见其根底上也是个十足的恶人!”
对于这些叫嚣,不少百姓却是不屑一顾,林冲的恶都是被他们这些达官贵人逼出来的,林冲恶,他们的行为更恶!
兴化,白驹场。
施耐庵欣慰之余不禁思考:楚姑娘说的局限性是什么,要不也……展开讲讲呗?
毕竟连秦皇汉武都被批评过,他受得住。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为前面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作者以“风雪”和“火”立骨,借林冲由忍到狠这一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而像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尚且被逼得走投无路,广大民众的生存现状又是如何?
小说也以这样一个侧面,展现了北宋末世王朝的黑暗与腐败。因小见大,或许,这就是经典作品永恒的价值。】
【想想也很感慨,当年,面对唐诗这样一座高峰,无数宋人嗟叹不已,叹息前贤不可追攀。后来,宋诗仍旧无法与唐诗并峙,但宋词却另辟蹊径,开出艳绝一朵。
其后,元曲独领风骚,明清小说亦冠绝今古。从文学形式上来说,诗词曲小说,形式一路趋近于俗,可从立意上来说,它们们都无一例外不去追求雅正的题旨。何谓文学?诚于心,诚于人。】
【《水浒传》乃至三国、西游、红楼,同样都是正心诚意的作品。】
画面一转,只见水镜上又出现四个大字:三·水·西·红。
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猛然抬头:!!!!
竟然全都有!
短短四个字激起千层波涛,正主严阵以待,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有不在状况的人茫然发问:“这是……何意?”
下一秒,水镜里传出的声音与这声询问重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本还有所疑惑地杜甫豁地一声站起来,又惊又喜:“这是《出师表》!”
三国。
刘备帐中一片安静,他们再三端详着水镜里人物旁边标注的“诸葛亮”三个字,又使劲看了看旁边的诸葛亮本人,神情恍惚道:“上面的人是,后人扮演的丞相?”
怎么感觉又不像又像的?
但很快他们就无暇去比对演员比正主的长相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荀彧、郭嘉、孙策、孙权、周瑜……一个个人物走马灯一般出现在水镜上;
白帝城托孤、桃园三结义、献刀讨董卓、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一幕幕经典场景如同长卷展现在众人眼前。家国、君臣、忠义、权谋,耳熟能详的戏码被重新演绎。
忽而视野拉开,铺向喧嚣市井,有大汉救护弱女,拳打奸人;有英豪风雪提枪,怒杀仇敌;有壮士身姿凛凛,悍然搏虎……绿林豪杰逞英雄,聚义梁山行天道。
却闻佛号一声,震天作响,石猴出世三界惊。金甲云靴闹天宫,玄藏领命志西行。天蓬误投猪胎去,卷帘失贬流沙河。师徒四人终聚首,只将大乘佛法求。降妖伏魔真本领,念念回首是灵山。
英雄的故事、豪杰的故事、神妖魔怪的故事竞相上演,令人如梦似幻,众人心中也如雷霆作响,又似海浪翻涌。
顷刻间琴音一脉,抚静海潮,镜中的场景又变幻成十丈软红,有女子含情凝睇一抬首,弱柳扶风,娇花照水。
众人眼前一亮,只待细看美人风流,却不想画面一转,万花入眼,或扑蝶,或眠芍,或折梅,或吟诗,直让人应接不暇。
“真是钟灵毓秀的女子啊!”
文人墨客由衷赞叹,诗思泉涌,欲待吟咏佳人,却见好景不长,一朝春尽,美人零落,家业散尽,人事分离,茫茫雪色埋葬十丈软红,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楚棠播放的视频素材均取自13站中经典影视剧剪辑,即使因为四部混剪的篇幅原因,只能放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但演员精湛的演技和剧作考究的台词仍能轻而易举感染众人。
三国。
被开幕秋风五丈原暴击的刘备忍不住悲从中来,那句“悠悠苍天,曷薄于我”的长叹和着演员憔悴的面容,与五丈原萧瑟苍凉的景象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同样深受“白帝城托孤”场景震动的诸葛亮既痛心眼前的明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又遗憾自己到底无法完成兴复汉室之愿。
看了一场三国纷争的曹操又因为一闪而过的兄弟相残的画面怄气不已,再想着他们三方争了一辈子最后尽为他人做嫁衣裳,顿时奇异地觉出几分荒诞虚幻之感。
江东诸人虽然满意自己在后世的形象,但是正看到兴头上视频就切到《水浒传》了的孙权深刻觉得江东的戏份实在太少了!想江东朗朗英豪的风采竟然不能传诸戏文供后人得见,看来作一部《江东演义》刻不容缓。
唐朝。
李世民从让人眼花缭乱的视频里回过神来也深觉有趣:“三国旧事还能这样写,朕今日算是大开眼界。”
后世的生活,挺精彩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之事,谁人不愿传颂?”长孙无忌悠悠然念起先前提到的《临江仙》。
“辅机所言有理。”李世民点点,忽然道,“魏蜀吴三国相争固然精彩,隋末豪杰并起也称得上波澜壮阔啊!”
长孙无忌魏征孔颖达:?
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睁开眼,微露诧异。
李世民在众臣子的注视下含蓄一笑:“众卿以为,《大唐演义》这个名字如何?”
元朝。
杨显之啧啧惊叹地向关汉卿打趣:“人家的三国戏,可写得比你好!”
关汉卿哈哈一笑:“本便写得好!篇篇写得好!”
他们兴奋极了,因着先前已经看过《水浒》的些许片段,这次反倒是另外三部作品更吸引众人目光,人人都有自己醉心的作品人物。
水镜之下,杜甫为着诸葛亮的结局伤怀不已;李白觉得水浒英雄义薄云天,多有任侠之气,其中又尤以鲁智深和武松最得他心。
颇通佛理的王维细品着“悟空”“八戒”“悟净”之名,只觉其中俱是禅意;白居易和元稹约定比赛作诗记录眼前奇景,顺便勉励白行简精研传奇,争取也被排成百戏。
北宋。
苏轼百般取舍也选不出心中偏爱,李清照则唯爱那红楼之中或娴静或端庄或娇俏的女子,家国天下、神佛妖怪的男人戏里突然多了这么一部闺阁之书,一闪而过的诗词文句也意蕴深沉,让人读之唇齿留香,她断定这部《红楼梦》比前三个都要好。
“可惜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写得太凄惨了些,曹雪芹真是个狠心之人。”
另一边,晏几道将《红楼》中的婉丽词句记下,偏对那个似痴似傻的贾宝玉印象深刻:
“看起来也是个贵公子类人物,后来却落魄至此,‘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岂不成一句谶言乎?”
明朝。
冯梦龙运笔如飞,将水镜上出现的名字记了一页又一页,也不知是着急还是激动,额上竟渗出汗来。
“《三国》悲壮,《水浒》苍凉,《西游》修心,那《红楼》又是另一种风流!”
他越说眼睛越亮:“先前不觉得,从水镜上的短戏来看,四部之间分明同气连枝,实为一种故事!”
“先生的意思是……?”恰好入府求购文稿的书商迟疑地问。
冯梦龙笑得隐秘,故作深沉:“或许能将这四大名著,都为一部呢?”
书商:……
“写成后请务必将此书稿售与小店!”
清朝。
曹雪芹的表情从惊喜到心满意足再到目瞪口呆,其变脸之速直让一旁的家人瞠目结舌。
“先……先生,您觉得排的,不好吗?”
“没有。”
曹雪芹从牙缝里挤出两个硬邦邦的字。
排得很好,但……
水镜上飘过去的那句“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