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番外之真正的结局(上)

春山有信Ctrl+D 收藏本站

话说那日水镜将最后的选择交予诸天万朝,在禁言者默认继续观看的规则下,除了某些朝代反对意见过于强烈,不少时空的赞同派都以或多或少的优势取胜,得以保留水镜的播放。

这些时日来,诸天万朝可谓是热闹非凡,王公贵族、文人学士、贩夫走卒不知为鲁迅的文章与楚棠的观点爆发了多少次论辩,儒生学者更是日日论道,反复争说。

那些被禁言的人在限制解开后则是每日一骂,当然他们也不敢骂太狠,因为担心不知何时天上的仙人又会给他们禁言。

帝王们内心复杂,这些日子为了处理水镜惹下的麻烦,他们几l乎日日不眠不休,密切关注全国动向,就怕生出乱子来。

虽然不少帝王决定继续观看,可水镜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得了便利又随时都有可能被划伤。是以旬月来,迟迟没看到水镜的他们心里半是松口气,半又觉得空落不郁。

太极宫。

李世民忍不住向长孙皇后抱怨:“几l番权衡留下水镜,楚棠别不是不再授课了。”

他觉得有几l分憋闷,那日中枢夜谈,他与房玄龄等人与朕商议,诸人发现一个现象:交去的作业上虽然不能直接向楚棠提问,但观前情,似乎只要与作业内容相关,便不会被水镜抹去。先前的冯梦龙、杜牧都是如此。

确定这一发现后,贞观君臣一致决定由孔颖达执笔草拟,在作业中相机对那段“吃人”的结论提出疑问,最后由李世民提交。

最终的结果证明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提问的内容并未被抹除。因着这层原因,李世民对水镜的再现更添了几l分期待。结果许久过去了,楚棠迟迟未来,那他们的一番苦心不就全白费了么?

帝后二人伉俪情深、知无不言,长孙皇后当然知晓丈夫担忧所为何事,她婉声安慰:

“二哥勿急,楚姑娘每次所授内容繁多,想来筹备亦要费些时日。水镜未去,总不至于便成了一面空镜。”

“希望如此吧,朕如今也是吃不准了。”

李世民轻拍长孙皇后的手背,语气有几l分喟然。帝王御极天下、控慑四海,可这水镜,还有水镜中人的言说偏偏是他所无法掌控的,这种体验可真不算好。

就在李世民感叹后的第二日,申酉交替十分,消失旬月的水镜终于出现,楚棠的声音还是一如既往地轻快。

【各位同学许久不见,终于从考试堆里爬出来了,本以为研究生就没有期末周,我太天真。】

略显懊恼的语气含了些吐苦水的意思,成功惹得不少人忍俊不禁。

北宋。

正和弟弟一同在窗下温书的苏轼挑挑眉,有些意外道:“期末周、考试,楚姑娘此时原来仍是学子?”

苏辙也有些许惊讶,这般开坛设讲他们还以为楚棠在后世该是塾师一类人物。苏辙在心中好笑,那边苏轼已经放下书卷,摸着下巴疑惑道:

“不过楚姑娘的语气怎么这般,考试应该不是多难之事吧?”

明朝。

朱樉偷摸地戳了戳一旁的朱标:“大哥,这是您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根本还不是师嘛!朱樉觉得自己被耍了。朱标关爱地看了弟弟一眼觉得父皇有些话说得的确没错,二弟的确该多念些书。

清朝。

蒲松龄讶然之后倒是开始赞赏起来:“以考登阶自古当然,楚姑娘亦为学子,又兼女子之身,却可谈论古今,不乏令人耳目一新之说,比之时下空读道德文章,却连苏东坡都不知的儒生,不知强胜多少!后世之科考,比如今八股取士当真是高明太多!”

【看了一下大家在后台提交的作业,写得都很不错。不过这次不少同学在作业中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鲁迅的抨击是否太过偏激,所谓“吃人”是否有割裂传统之嫌。】

楚棠将几l分有代表性的作业贴在了公屏上,李世民一眼便看到了自己的那份。果然,他们的猜测是对的,只有以与作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提问,才有可能被楚棠看到。

只不过……他看着其他几l份作业,看来也不只他们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北宋。

二程和朱熹等人同样紧张地盯着水镜,他们未必发现了规则的“漏洞”,不过是思绪无解又不吐不快,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出了质疑性的观点,万幸不曾被楚棠忽略过去。

明朝。

李贽迅速将其他几l份作业的内容扫了一眼,和耿定理一同铺好纸笔,只待作记。

【这个问题其实在新文化时期及此后的学界都产生过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在书中,他认为五四运动是在彻底、全盘的反传统,而这种轰轰烈烈的反传统运动就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并由此带来中国意识的危机,有点类似否定历史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

汉朝。

刘彻似笑非笑:“他们倒也知道被指责数典忘祖?”

南宋。

朱熹神情一肃,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如此!儒学治世数千年一声‘吃人’逆反,断然否定百代传承,岂能不堕入虚无之境?!”

他觉得后世这个词用得极好。

另有一批本就对鲁迅观点不忿的人摸着胡须表示赞同:“可不就是文化断裂吗?我早便说,鲁迅的提法有失偏颇!”

“后世到底有清醒之人。”

唐朝。

杜甫颇感兴趣的对李白说道:“看来鲁迅一派也并非完全势大,质疑之说倒亦合情合理。”

水镜上展示的作业,也有一份出自他的手笔。虽则率先选择继续观看水镜,但世敦儒业的杜子美仍想一探究竟。

李白到底是磊落散淡之人,这些时日并未纠结许多,闻言便笑道:“学道论辩本便是你来我往,不过依楚姑娘的习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怕是又有一番令你我耳目一新之言论。”

杜甫一听,想到楚棠先前讲授的风格也觉有理,跟着笑了起来:“太白兄说的是,我等且听便是。”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一些拥趸,但且不说五四学人并未真正全盘反对传统,鲁迅及当时学者批儒批孔的初衷其实本就不是为了反对的反对。】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祝福》中谈到谁杀死了祥林嫂、谁又能救她的问题。文中最有可能救祥林嫂的是“我”,“我”是一个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经历满怀同情与不安,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不那么麻木的人。】

【但是,在祥林嫂向我询问灵魂有无的时候,我仍然是“说不清”,只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祥林嫂的询问并非出自偶然,是绝境中人对命运的最后一丝微弱反抗,若有灵魂与地狱,她便会被锯成两半;若无灵魂,她则可以免于死后惩罚,但却又见不到儿子阿毛。此时的祥林嫂其实处于深深地纠结与恐惧里,那么她向我问询,其实便是在向我……】

“求救。”

李清照眉目忧虑地吐出和楚棠相同的字句,只是……她设身处地的思考一番,也觉得有些踌躇:“祥林嫂到底是希望有,还是希望无呢?”

她想干脆告诉对方所谓寡妇不许改嫁是无稽之谈,鬼神是虚无缥缈之事,但若祥林嫂当真期盼与其子团聚,那岂非亦是悔她希望?

【“我”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好品,在面对问询时,“我”最开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这是一个难得为祥林嫂考虑的人。】

【但这个人却经不住祥林嫂的进一步询问,在她接着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时,“我”的反应却是“吞吞吐吐”“支梧”“胆怯”“匆匆的逃回”,“我”祥林嫂,但对她的困境无能为力。

对民众提出的生死、灵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问题,“我”是缺乏关切与思考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民众实质性问题时的窘迫与捉襟见肘。“我”的形象,照见了知识人灵魂深处的浅陋与荒芜。

大家显然发现了一点,启蒙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是有距离的,被启蒙的民众其实是无助的。】

北宋。

欧阳修心里有些感触:“为学一途,兼善天下。吾辈学人当与民同乐,亦当与民同忧,民有困而难解,其与民终隔一层。”

亭林。

顾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学问当经世致用,鲁迅书中之‘我’一见实事则仓皇无措,虽有救民之心,而经世致用却已成为空谈。”

他没来由生出些许惊醒,自己所谈的经世致用,若无法解决百信实际问难,无法正真真正于时有补,那岂不是与那帮道学家之空谈心性沦为一途?!

这么想着,顾炎武觉得后背顿生凉意。

【这样的悖反在鲁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药》中,革命者夏瑜为民众牺牲,民众却并不理解他的行为,反而将她的血当作所谓救命的药;《阿Q正传》中,阿Q则认为革命只是抢了地主老爷的东西,自己做地主。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北宋。

王安石闻言到时心有戚戚,处在变革的中心,他偶尔也会有世莫知我的无奈。但是,难道因为变革不被民众理解便要放弃了吗?显然不能。他微不可察的一叹。

唐朝。

柳宗元轻轻拧眉:“虽然楚姑娘强调勿将书中之‘我’与鲁迅本人混为一谈,然究其深意,所谓‘知识分子’,未尝不有鲁迅本人之反思。”

刘禹锡懂得好友的意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鲁迅的锋芒不仅向着庸众,也向着自己。”他们多少也是看明白了,鲁迅其人,不仅骂别人狠,骂起自己亦是毫不留情。

“只是……”柳宗元不解,“到底是何使得鲁迅如此痛切?”

【作品的表达实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前面我们说了,《祝福》成稿之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制度易变,思想难去,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所谓头上的辫子剪了,心里的辫子却还留着。于是后来又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革命果实被迅速窃取,中国陷入更深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自然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与对旧思想的猛烈抨击。他们终于发现,学技术、学制度都是次要的,思想,必须要改变思想,其他的一切才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水镜上先出现一段文字材料,众人一字一句读过去,满心满口都是“传统封建礼教与旧道德严重束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传统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公平限制个人发展”“传统思想无法应对国家危亡的危机”……

字字句句都是足以让人心惊的表述,还不待他们讲这些内容消化完,楚棠又播放了一段视频。

黑色的大幕拉开,形形色色的骨瘦如柴的人无精打采地举着烟杆吞云吐雾。

“是鸦片!”熟悉的画面让李时珍惊呼出声。

下一秒,一声炮响,一样黑眼睛黄皮肤的国民被炸翻下炮台,异邦坚船利炮就这样悍然敲开华夏的国门。

众人呼吸一滞,紧接着是黑压压的会堂,华夏官员与异邦同坐,签署协议。画面上的小字清晰地标注着画面内容:中英签署《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岛、协定关税……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口失陷、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中法交战、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复辟、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天津、瑷珲、北京、中法、马关、辛丑……一个个楚棠曾经模糊提及的内容被清晰展现在众人眼前。

笔笔史记,笔笔刀锥,而一切的一切,最后定格在一张触目惊心的时局图。

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愤怒,愤怒已经不足以言说。咸阳宫中又断裂一截桌角;未央宫里的刘彻嘭地摔下酒杯,胸口剧烈起伏;李世民目眦欲裂,只道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无法给异邦那些使节好脸色了。

“狼子野心!狼子野心!”

他都不愿说“欺人太甚”,因为那是无能者无奈悲愤的怒火,他的眼里只看到异邦蛮夷悍然无道,冒犯圣朝国威。

“那清朝,把华夏的脸都丢尽了!”

堂堂列公,竟无一个血性男儿!

汉朝。

司马迁、班固等一众史家笔下如同泣血,他们忍不住想,仅是隔了数百代的他们写下这些文字都感到锥心之痛,后世那些亲历的史家又该如何泣号,他们的后辈点灯读史,又是如何怒之痛之?

“哀哉华夏,千年浩劫!”

明清之际。

顾炎武双目赤红地盯着那张时局图,他经历过异邦入侵的惨烈,清兵入关之时,何尝不是似虎豹豺狼?但后世所处之局,群狼环伺,一个落后之大国,人人都可分一杯羹。

再细看那图上种种,有人高举铜钱,有人拥女举杯,有人衰颓横躺……看其服色俱是些官员乡绅。

“国家已到危急存亡之时,庙堂之上犹然沉溺未醒,可悲!可恨!”

顾炎武捶桌大叹,也埋怨满清夺得宝鼎无力固守。

他们何曾想过脚下的土地是华夏的土地?当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诸天万朝心情激荡,水镜上的视频还在继续。众人看到了异邦对华夏的欺凌,看到了满清朝廷的不作为,看到了仁人志士上书求变,看到了倒在血泊中的先驱英魂。

可他们也看到驼背少爷对革命党的污蔑咒骂,看到无法索钱痛打义士并扒光其衣物的牢管,看到围观杀头场景的庸众,看到倒卖革命者鲜血的黑衣人,看到购得人血馒头妄求救活自己儿子的小民,看到当真吃掉义士热血的懵然的年轻一代……

触目惊心的画面后,是一个男声愤怒而又悲切地反问:“你们以为,唤醒一个被封建思想禁锢了几l千年的民族,是那么容易的吗?!你们以为,要扫除我们这个民族血液里的麻木冷漠、惰性思维,是一日之功吗?!”

掷地有声,石破天惊。

所有人的反驳被堵在了嗓子里,他们想说那声音危言耸听,想说他在污蔑国民、诋毁家邦,可眼前的画面又让他们说不出来。

他们震惊,他们愤怒,他们清楚地知道,水镜显示的画面这正是鲁迅书中所写,鲜活的图像远比楚棠转述的文字更动人心魄,在衰颓的时局下,有人以死救国,有人醉生梦死,有人麻木不仁不为所动,这就是后世的华夏,这就是鲁迅眼看到的华夏!

汉朝。

司马迁又是痛心又是不解,他虽是文士,却素有一颗侠义之心,近来游历名山大川,见惯各方风土人情。依他来看,华夏民众自有一副热心肠与慨然心性,绝不会在国家存亡之际如此漠然,鲁迅眼里,怎会看到这样的百姓?!

唐朝。

韩愈嘴唇颤抖:“物伤其类,兔死狐悲,他们怎能如此无动于衷?”

宋朝。

程颐的手死死按住桌角,颤声喃喃:“怎会如此……怎会如此,‘几l千年专制造成的人心的冷漠’,难道当真是我们错了吗?我们钻研的理学,把后世害了吗?”

鹅湖。

朱熹脸色苍白又惊又怒,整个人都晃了一下。他倡行理学,正是面对南宋内忧外患之时局,欲要重构人心、规范天理私欲,孜孜以求,亦不过有补于世而已,可是,他的理学救不了大宋的世道人心,还被不断曲解,又成为了阻碍后世人心的疽痈。

“一生所学,所为何来?”

他仰天长叹”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