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二

熊逸Ctrl+D 收藏本站

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王守仁甫至庐陵上任,还没来得及烧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被庐陵百姓杀了一个下马威:乡民一千余人冲入县城,直扑县衙,这是何等群情激奋的场面,幸而这不是造反,只是陈情请愿。新任县太爷出来安抚百姓,好不容易才从嘈杂中听出了几分梗概,大略是庐陵百姓不堪摊派,请知县大人为民做主。

仓促之下,王守仁最担心的只是乡民们情急生变,当下唯有好言安抚,承揽下一切,待把百姓哄走,询差役、查卷宗,真正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才晓得自己接了多么烫手的山芋。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明朝的镇守中官制度。自成祖永乐年以来,皇帝会委派心腹宦官坐镇边防重镇,称“镇守中官”或“镇守内官”,此例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至宣宗宣德年间,镇守中官开始遍及内地,于“镇守”之余,肩负着搜刮土特产向皇帝进贡的重任。而到了武宗正德年间,镇守中官简直泛滥成灾,而他们所有进贡的、挥霍的以及中饱私囊的,都来自加在百姓头上的一重又一重的摊派。

具体办理摊派事宜的是各地的粮长、里长。这两个职位其实并不在正规的官僚系统里,以粮长为例,原本是由政府指派当地大户人家充任,督缴田粮,为政府分忧。这差事原本倒也不算难做,奸猾一点的粮长甚至会超额征收,给自己的“义务劳动”主动算一点报酬,但随着摊派越来越多,督缴的工作也就越来越不好做了。倘若实在收不足额,粮长就必须自己补足。善男信女做这个差事只会落得倾家荡产,于是地痞流氓渐渐填补了这个空缺。而在此时的庐陵县,局势尚未败坏到这一步,粮长自己已经贴补了两年的欠款。

但让粮长以及庐陵百姓们最怕的是,这不是终了,只是开始,眼看这第三年又有更多的摊派,当摊派成为定制,以后谁还能有活路?这才有了前述上千人围堵县衙的一幕。

于情于理,蠲免已欠与将收的一切摊派才是当务之急,但维护百姓岂不意味着要与宦官作对,王守仁受过的教训难道还算小吗?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