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庐陵县:走出龙场的第一程 三

熊逸Ctrl+D 收藏本站

我们当然不难预测王守仁的做法,也不难预测他的结局。

但凡事总有例外,王守仁不出所料地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姿态上书,尽陈事件始末原委,论述蠲免之势在必行,文末说上官若有怪罪,自己甘愿一人承担,大不了罢官归田。

然而蹊跷的是,灭顶之灾并没有如期而至。王守仁那一封本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公移只似泥牛入海,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似乎除了幸运之神的格外垂青,我们实在找不出其他解释。镇守中官究竟在忙什么,刘瑾这个恶魔一般的存在难道吃斋念佛去了不成?

刘瑾当然一直没有闲着,他晓得打天下难,治天下也难,攫取权力不易,巩固权力同样不易。在刘瑾当时的位置上,要想巩固权力,只做坏事,只迫害异己、招权纳贿显然是不足够的。所谓“定海内者无私仇”,坏人要想做大也必须有不凡的心胸,更何况刘瑾真的有几分政治抱负和政治眼光。

单论镇守中官制度,刘瑾早在孝宗时就看它很不顺眼,认为弘治一朝朝廷徒有虚名,权力尽掌握在司礼监和内阁手里,天下镇守、分守、守备等职位上中官皆由司礼监太监举用,所以贿赂横行,如果能将天下镇守中官撤回,全部换一批人,让他们各备一两万两银子直接献给皇上谢恩,总好过让他们拿更多的钱去贿赂司礼监。

当然,时位移人,刘瑾掌管司礼监之后就不再说这些话了,但这至少说明他对朝政还是很有自己一番见解的。刘瑾当权之后,招权纳贿的事自然像所有奸佞都会做的那样紧锣密鼓,但他也做了许多至少出发点是巩固大明王朝的政治改革,诸如清丈土地、精简机构、为百姓减免赋税,甚至启用了一些有治世之才的正人君子。围绕在刘瑾身边的,也不尽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佼佼者如屡得名臣推荐的进士出身的张彩。

倘若不考虑道德色彩的话,那么可以说张彩之于刘瑾堪比诸葛亮之于刘备。

张彩劝刘瑾约束身边的小人和宦官,说这些人大多只会骗财坏事;张彩还劝刘瑾惩治贪贿,说所有贪贿最终只有两个出处,非盗公帑,即剥小民,那些贪贿之徒借刘瑾的名义招摇撞骗,好处大多自己得了,献给刘瑾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天下的怨怼却全集中到刘瑾身上,实在得不偿失。刘瑾还真有大奸大恶者的心胸和眼光,对张彩这些意见欣然接受,并且“知行合一”去了。天下最贪的人厉行反贪,这虽然有几分荒唐,细思之下倒也是合情合理的明智举动。

真正荒唐的是,刘瑾当初以雷霆手段铲除异己,开罪的无非是戴铣、王守仁这样的正人君子,但当他“整顿朝廷法度”的时候,却开罪了太多的小人;刘瑾毕竟是奸佞,所以君子与他势不两立,而小人们因为利益受到侵害,自然也对刘瑾恨之入骨。于是,权力场上的明眼人其实已经能够在刘瑾的熏天气焰之下看到他早已注定的败局了。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