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少王守仁二十七岁,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是一个通晓军事、广有著述的人。据郑晓《今言》,王守仁初见宁王时佯言售意,试探后者的心思。当时宁王大谈时政缺失,李士实适时地发出了一句大不敬的感叹:“当今世上难道就没有汤、武吗?”
王守仁话中带刺地应道:“即便真有汤、武,也需要伊、吕的辅佐。”
宁王道:“只要有汤、武,就一定会有伊、吕。”
王守仁道:“若有伊、吕,何患无夷、齐?”
这是儒家的机锋。商汤王、周武王是儒家系统里伟大的革命家,虽然是以下犯上,但推翻了暴政,建立了美好的新王朝。伊尹、吕尚分别是商汤王和周武王的谋士,俱是儒家推崇的贤臣。伯夷、叔齐不赞同周武王以暴易暴的做法,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姿态饿死在首阳山的隐居处,同样得到了儒家的推崇。
从汤、武革命的角度来看,以暴易暴、改朝换代可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出发点不是个人野心,而是天下的福祉。宁王以汤、武自居,将武宗皇帝置于夏桀王和商纣王的位置,李士实、刘养正以伊、吕自居,渴望辅佐明君,拨乱反正。王守仁不便当面指斥宁王不配与汤、武相提并论,便含蓄地指出李士实、刘养正这些人并非伊、吕,而自己将会坚守夷、齐的态度,绝不会有半分妥协。
正是从这一番打机锋式的对话里,王守仁确信宁王必反,这才派冀元亨到宁王府,真实意图是在宁王府里安插一名间谍。他同时上疏朝廷,表面上为平定南、赣、汀、漳的匪患请求提督军务的权力,而项庄舞剑的真正用意是在宁王身上。王琼与王守仁心照不宣,为后者创造了一切便利条件——这正是在平定宸濠之乱以后王守仁在捷报中将功劳全部归于兵部的缘故。(《今言类编》)
这真是好大的一盘棋,简直令人怀疑王守仁一再请退的上疏只是故作姿态或故布疑阵。当然,他有充足的请退理由:祖母已经百岁高龄,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圣朝以孝道治天下,即便不准王守仁致仕,但准他回家养病总是在情在理的。没想到又是王琼力排众议,让王守仁赶往福建,去平息当地刚刚爆发的兵变。当然,这也许又是两人的一次“心照不宣”,一切谋划都是围绕着宁王而生的。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终于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