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 被教育吓坏了

池莉Ctrl+D 收藏本站

小亦池周岁了,我们大有苦尽甘来的感觉。以后的日子应该就是俗话说的“有苗不愁长”了。我想我可以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张了,我可以任由孩子在室内走动摸爬,我可以躺下舒展一下酸痛的身子骨,也可以开始拿出时间写作了。

为了庆贺这个来之不易的周岁,我们为亦池举行了一个民俗的抓周仪式:让亦池坐在大床中央,将书本笔墨、胭脂口红、算盘计算器、锅碗瓢盆,还有玩具手枪、玩具动物、玩具农具等等摆放在她的周围,然后兴奋地等待她抓起某件物品。《红楼梦》里头的多情公子贾宝玉,儿时就喜欢胭脂口红,抓起来就往口里送。我儿时的抓周,据说是抓了一把香葱,我外公宣称这就预示了我的聪明,尽管其实我并不聪明,作家并不一定是聪明人。不管怎么说,这种民间风俗,不是用来信的,是用来热闹喜庆要为人生增添意趣的。待一切准备停当,我松开了亦池的手,亦池乌亮的眼珠骨碌骨碌转,咯咯地笑着,朝四周逡巡了又逡巡,然后,扑向一把锅铲,坚决地抓起了它。我们大笑。我宣布:我的女儿将来大约是个厨师了。

亦池抓周的故事,本是一个有趣玩笑,我会乐呵呵地向亲朋好友讲述。终于有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来了一记当头棒喝,她说:“拜托啊,你是真傻呀?!厨师是什么好职业?就是伙房师傅啊!过去我们教育孩子,讲的是当科学家和工程师,讲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要求更高了,你没有听说美国硅谷的那些软件工程师,那些博士和博士后,哪个不是小轿车大房子?!亏你还是一个作家,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了,都还不觉得,到处讲你女儿做什么厨师!人家谁爱听?谁有闲心和你瞎聊?现在大家就一个孩子,出不得半点差错,要聊就聊点有用的吧,看看谁有本事把小孩的学习抓上去,以后要是能考上一个全国重点大学吧,那才算本事!”

我惊愕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我还真是没有想那么多,也还真是没有那么去想,我孩子才满周岁呢,搞那么紧张干什么?

朋友反驳我说:“周岁不小了,已经会走路会说话了,就应该抓紧她的学习了。学习成绩当然是从娃娃抓起了,要不将来忽然就能考上重点大学?!我看你有点二吧?”

忽然我觉得自己的确是有点二。朋友提醒得不错,人们传颂的还是轰动全中国的神童宁铂,还是干政、谢彦波等那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尽管十余年过去了,当年中国媒体对全国人民进行的狂轰滥炸式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宁铂两岁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五岁学中医开处方、十四岁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依然津津乐道,心驰神往。干政切瓜的故事,宁铂父亲如何严格辅导宁铂学习功课的故事,被演绎得神乎其神,依然强烈地鼓舞和引导着我们这些幼儿的父母们。不错,我们一群父母或者妈妈,带孩子在公园玩耍,大家的确不会顺着我的话题走,而是热烈地从神童一路谈论到眼下:某个同事或者某个邻居的小孩,谁谁经常获得数学竞赛奖;谁谁一举考上了清华、北大;谁谁考取了公派出国留学。年轻妈妈们,羡慕得双眼贼亮。而我,则被晾在一边。与我前后做母亲的女记者朋友,依然调侃我,说我看起来很细心的人,其实是没心没肺。因为妈妈们都纷纷咨询她,哪里开办了幼儿数学班?汉口青少年宫的幼儿培优班怎么样?幼儿兴趣班哪一家最好?某某老师是否最神?他只在自己家里秘密开班辅导,不通过熟人介绍人家根本都不接收,多少钱都不接收,因为一旦进了他的班,以后的数学考试,绝对就有把握了。听说还有某某老师,特点是会抓题,每逢大考,抓题几乎八九不离十,只是收费比较昂贵;不过那也合算啊,谢谢你替我介绍一下吧,谢谢啊谢谢!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貌似至理名言的忠告,在我们年轻父母中口口相传,然后报纸上也频繁使用,大家更加迷信这个虚假伪劣的真理,我身边的一群妈妈们,一再用这句话来提醒我、激励我、邀约我一起去寻找那些据说很成功的幼儿教育老师,当然,口袋里一定要带上可观的钞票。

为了孩子,我去了。我去了武昌,著名的华师一附中附近的一家幼儿教育早期开发班。去看了青少年宫的各种幼儿培优班。去了神秘地开设在私人家里的幼儿班。越跑我心越凉,首先是收费高得惊人,同时父母要带孩子长途跋涉,挤车,轮渡过江,吃喝拉撒都多有不便,小孩子很是受罪,一周岁到三周岁的幼儿有时候还需要带尿布呢,就被当作学生来要求了。上课时候,孩子被严加约束,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端正坐好,不得随意动弹,必须认真听讲——我的天,才多大的小孩子啊!有个两岁孩子一节课坐下来,尿在裤子里了,那个羞辱和绝望啊,哭得气都要断了。在我观察和了解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幼儿教育班以后,吓坏了。原来这就是教育?原来就是将来考上重点大学的起跑线?

惊愕与反感,强烈地冲击着我。如果不是我自己生育了一个孩子,我怎么敢相信这个社会现实?望子成龙原本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心意,应该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爱的举动和行为,用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去启蒙、引导和树立的一种标准和理想,同时还需要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慢慢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怎么眼下就变成了如此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呢?父母们怎么就盲目到了无知的程度,居然深信并接受如此违背天理和常情的教育方式呢?

普天之下,所有的幼小生灵,无不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天真快乐地吃睡玩乐逗耍,这是幼小生命的本能启动,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知识,远不是什么英语录音磁带和识字课本可以替代的。我自己也是从儿时过来的,我扪心自问,就不难发现我们幼年、童年以及少年时代那些更加自然的成长经历,其实是最宝贵的,那是我们对世界最初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基础,是我们一生的记忆源泉和个人性格的决定因素。我发现,那些亲密抚育我们的人,事实上就是我们一生的老师和榜样与亲人。像我这样,与自己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密切相处的母亲,我自己才是最关键的教育。我最关键的是首先教育好自己。正如斯波克博士在书中说的:“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

课本教育只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单纯知识的教学。读、写、算永远都是工具。一个没有学过算术的孩子只要送到店铺当学徒很快也能够学会计算。一个人若要稳稳地立足于世界,能够应对世道的各种变化,取得稳固的成功和成就,他需要的是与他自己个性相得益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重要知识和学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不定,再左思右想和反复考虑,我确信了自己没有错。我一周岁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多学会了读写算,并不等于就更加接近了将来的理想。我得信任常识:更重要更广博的知识几乎都不是课本知识。我得让我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生活,从游泳中学习游泳。仅仅才一周岁的孩子,就是要她喜欢玩耍,喜欢吃饭,喜欢步行,喜欢说话,喜欢笑,对所见所闻都感兴趣,摔跤了能够一骨碌爬起来。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包括教训),这就是教育。在孩子任何阶段的拔苗助长都是残害,尤其是人为的、根本就不可能助长的那种拔苗,简直就是在摧毁生命。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纯粹是一个完全不能够成立的狗屁逻辑。因为人生根本就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更没有什么整齐划一的起跑线。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他的学问都是靠他母亲的教导和自学得来。从小被人们认定是低能儿的爱迪生,学校都不看好他,正是他母亲对孩子的深爱和耐心教育,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还有无数成功人士的成长先例,都在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有可能在任何年龄任何阶段,而教育的正确方式,只能是深爱和耐心。我们今天怎么啦?

还有我们孩子的快乐、健康和幸福呢?这不都是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终极心愿和目标吗?可是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就遭罪,一直遭罪到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的孩子不就已经失去了人生最好时光的快乐、健康和幸福吗?更何况一个人小时候成绩的好坏与若干年之后的成就往往不成正比,一个人天生兴趣和才能爆发与显露的时间和年龄也都不可预知,我们做父母的这样不顾一切地强行逼迫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倒有可能断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我热烘烘的头脑冷静下来。我才不相信我亲眼见到的所谓教育的鬼话。我绝不忍心让我孩子受早期教育的罪。妈妈们无奈地说:“大家都这样,社会都这样,我也不想让自己和孩子辛苦,但是你不这样怎么办?”

是啊,大道理谁不知道?真正做起来,就不容易了。是啊,好无奈!你不这样你又能怎么办?绝大多数父母似乎都无法从流行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中突围出来。潮流的力量太强大了,几乎人人都被潮流裹挟,身不由己跟着跑。大家都在逼迫自己的孩子学习,用超大量的课本知识全部侵吞孩子自然生长的生命知识和生命快乐。

我再也无力反抗这众口一词的巨大现实。我沉默了,我不再试图说服其他家长。我选择独善其身。

我是一个母亲,我天生的使命就是护犊子。我就是看不得我孩子受罪。我横下了一条心:我就是要我孩子快乐、健康和幸福。每一天,每时每刻,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将来。如果我孩子长大了真的去做厨师,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她自己感到快乐、健康和幸福,那就很好。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做哪一行,只要做到最好,那就是有出息。

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必须尝试一下维护自己的好梦。我要把扑面而来的这只“教育”老虎打回去。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