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卷三

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Ctrl+D 收藏本站

内容提要

本卷所论述的是战术和战略,这部分内容对中世纪的兵事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论述了有关预备队的使用问题,并认为这是斯巴达人所创造的战法,后来罗马人从斯巴达人那里引进过来。“安排一部分兵力作预备队,比起把部队的正面布列得太宽要强得多”。

作者还谈了合围追击的问题,地形问题。“得地利之便,比起勇敢无畏更加有利。”对敌人的估计一定要慎之又慎。“了解敌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力军军官的特点,至关重要。要摸清他们的性格是急躁轻率还是小心谨慎,是富于冒险还是畏首畏尾,他们作战是凭老谋深算降敌还是靠碰运气取胜。”

据古文献记载,在马其顿人之前,称霸世界的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当然,我们都知道,雅典人不但精于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种技艺方面也都遥遥领先;斯巴达人则仅限于对战争备加关注。

不过,历史学家认为,正是他们先从作战经验中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编著成书的。在当时,人们认为,军事不过是英勇无畏,在某种程度上再加上机遇;可是,斯巴达人却主张重视作战经验,强调深入研究训练和战术问题。

他们提升兵法教官的地位,称之为战术家,让他们训练年轻人,教他们作战实践和使用兵器的各种方法。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斯巴达人希望研究的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战法,舍此其他战法均不存在。

罗马人正是以他们所定的准则为依据的,罗马人不但在实践中运用这些作战法规,而且按照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您要求我尽可能言简意赅地将那些散见于许多军事作家的繁多书卷中的内容叙述出来。我认为,一字字地细读让人厌烦,但是浏览群书却又只能一知半解,实在得不出一个完整的理念。

在作战中,拉西第梦人运用战术获得了什么样的战果是不用多说的,我们在这里以克桑提普斯为例做一下说明。它单枪匹马前往迦太基人的营地,向对方提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打赢敌军。这绝不是兵力和勇气的问题,战争是指挥和兵法的运用。结果,迦太基人重用了他,他也彻底消灭了敌军,并将敌军统帅阿蒂柳斯·雷古卢斯生擒活捉,罗马大军损失殆尽。他以一次交战的辉煌胜利结束了整个战争。[1]

同样,汉尼拔在挥师意大利前,就找来一位拉西第梦人做高参[2]。他按照此人的计谋行事,结果不但击垮罗马帝国的多位执政官,而且歼灭了罗马数个军团,尽管汉尼拔的兵力和战斗力远远不如罗马帝国。

所以,谁想要控制世界,就一定要做好战争的准备,谁若想摘取胜利的果实,就一定要加倍训练军队,一定要凭借本领和智慧,而不是寄希望于侥幸。要知道,面对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国家,谁也不敢轻易惹它,或者对它施加侮辱。

一、在第一卷,我论述了有关募选新兵和对他们实施训练的看法。在第二卷,我谈的是军团的构成和内部管理问题。在第三卷,我准备谈谈作战的全部技巧和制胜的决定因素。

如果军团内部的规章制度较为完善,部队训练有素,严守军纪,那么我在这里所论述的内容将会较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也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好处。

军队是军团、辅助部队以及骑兵的集合体,它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军队的规模控制在何种程度,则要通过专业人员来决定。薛西斯、大流士、米特拉达悌等国王都曾武装民众。事实上,规模庞大的军队最终之所以溃败,主要原因不在于敌人的骁勇善战,而在于它自身的臃肿。

我们都知道,人越多,发生偶然性事件的概率就越高。比如,在进行战略转移或者战术转移时,由于人数众多,行动往往较为缓慢;而且由于人数众多,队伍漫长,容易遭到敌军小股部队的袭击;在穿越复杂地形或涉水渡河时常常会因辎重转移迟缓而造成队伍混乱。此外,无数的驮兽和坐骑所需要的饲料也是一大难题。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任何一次征战,筹集足够的粮草一直是个大问题。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它便会给庞大的军队带来阻碍。虽然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筹足了粮食,但是由于人数众多,每天的消耗量太大,粮食很快就会消耗殆尽。人员过多也会给水源带来严峻的考验。

部队返回后方基地,由于人数众多,往往会白白损失不少有生力量,而那些侥幸得以存活的将士则因为长途跋涉及战败等影响,成了惊弓之鸟,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敌人血战。

在古代,人们不需要规模庞大的部队,而是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其道理就在这里。这是他们在历经实践而得出的真理。在一些规模不大的战争中,他们往往认为,一个军团再加上若干辅助部队的军事力量足矣,即1万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就可以应付一场战争。

这样一支军队往往由行政长官以等级稍低的将军的身份率领出征。倘若敌军人多势众,那么政府还会另外委派一名代表,率领2万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参战。

如果许多部族爆发起义,行动猖獗,那么一定要大军压境,全力镇压。这个时候,政府会派2名将军率领2支部队,他们领受的命令常常是:“着令两位执政官同心合力亦各自竭力奋进,以祈国家免罹祸害。”

总而言之,在漫长的历史上,罗马人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敌人作战,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罗马的军队总是够用的,因为罗马帝国认为,军队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有充足的兵源。就算这样,他们也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在作战部队中,盟邦辅助部队的人数绝对不能超过罗马公民的人数。

二、现在,我想谈谈部队的医务状况,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在这里所谈的主要是:营地选址、饮用水、季节、医疗服务、训练的形式类别等方面。

选址指的是,营地不要选在这些地方:鼠疫流行的地区,瘴气弥漫的沼泽附近,太阳曝晒、不长林木、没有植被的地方。

夏季,将士一定要住在帐篷里。他们行军一定要趁早,免得遭到太阳的曝晒,以免因为长途跋涉而得病。他们最好在天亮之前拔营前进,在热气散发之前到达指定地点。

冰雪季节,部队最好不要在雪地上和冷峭中夜行军。相反,将士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柴火和足够的冬装来御寒,当然,惧怕挨冻的人肯定不是一个身强体壮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战争。

军队的饮水问题。军队不要饮用有害的、泥坑里的污水。因为饮用脏水和服毒没有区别,而且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的直接官长、保民官,甚至统帅一定要第一时间前往探视并关注,让患病的将士吃上好的食物,并得到好的医生的治疗,从而尽快恢复健康。我们都知道,对将士们来说,作战任务的负担本身很沉重,如果再让他们应对疾病的折磨,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富有作战经验的军官都知道,对士兵们的健康来说,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效果远比医生的治疗效果好。所以,他们会让步兵坚持不懈地锻炼,就算在雨雪天气也持之以恒地锻炼。在没有雨雪的日子里,他们会将部队拉到野外进行训练。同样地,骑兵也要进行锻炼,他们的马匹不但要在平坦的地方进行操练,而且要到陡峭的、沟沟坎坎的、难以通行的隘路险径上去训练。这种训练会让他们在艰难的战斗时刻,不至于因为面对先前未曾经历过的险阻而手足无措。

由此可见,军队一定要将军事训练作为重点项目来对待。如果将士们习惯了这种军事训练,并且应付自如,那么他们在和敌人交战时就能够获得胜利。

在秋季或夏季,大批军士如果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的水质可能会变得浑浊,这个地方的空气会遭到污染,进而会造成士兵染上疾病。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部队应该频繁地搬迁驻地。

三、关注粮食和饲料的准备事宜。接下来,我要谈谈有关军粮、饲料和谷物的准备事项。对于粮秣问题,有人认为,跟会战失利对军队的影响相比,粮秣不足更为致命,即饥饿比刀剑更加可怕。

如果部队发现有些东西不敷使用,可以通过就地补充或者寻找其他替代品来使用,但是粮秣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且又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即无计可施。

在作战中,部队手里最有力的武器非粮秣充足莫属,敌人如果粮秣不足将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进而被击溃。所以,在发动战争之前,一定要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如要准备多少粮秣,消费的需求量是多少,以便能够在战争中及时地将粮秣运送到前线。由于这些作战物资往往由行省提供,再将其存放到适于转运而且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所以征收上来的数量往往要比计划消费的数量多。

如果说征收的数量不够,那么就要向政府提出拨款的申请,而且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要知道,在没有武装力量的保卫下,想要安全地将财物稳稳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作战时经常出现要求你付出双倍消耗的情况,也常常出现围困的时间比想象的要持久得多的情况,因为就算敌人已在挨饿,他们也不会中止他们想以饥饿战胜对方的围困。

一旦遭到敌人的入侵,一定要将所有的牲口,把全部粮食作物,甚至水酒,全部运送到有武装力量守卫的工事里面去,或者将这些东西藏在非常安全的城市里。因为这些东西极有可能会被敌人抢掠过去享用。

但是,要完成这样的事情必须通过赦令来实施。政府一定要让这些东西的主人们相信这样做的必要性,如果这些人还犹豫不决,那么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来迫使他们这样做。同时,政府还要派出武装力量来帮助他们转运这些东西。

对于行省的居民,政府一定要坚决地要求他们务必在敌人入侵之前就将自己的家人和所有财产藏到四门之中(城池里)。而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定要加固城墙,备好各种投射武器。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如果等到敌人到来才准备,那么人们就会陷入恐慌之中而混乱不堪,不利于准备工作的开展;其次,原先能够从其他城市获得的援助也会因为战争爆发导致的交通中断而难以获得。

但是,只要我们的谷仓有可靠的武装力量保卫,而且支出有度,加上资源充盈,尤其是在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的话,那么,军队往往不会出现缺粮的情况。但是,如果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收藏时才想起来要节约,那就为时已晚了。

在古代,军人的粮食按照等级配给的少,按人头平均配给的多。不过,一旦艰苦的作战过去后,国家会将所有那些被扣除的部分全部补还给他们。部队要想尽一切办法储备柴火、饲料和水。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缺粮、缺醋、缺酒,尤其缺盐的情况出现。

应该将不太适合于编队列阵的军人调去驻守城市和要塞,同时储备好箭镞、棍棒、弩、投石带、用弩炮抛射出去的石块。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让各地民众被敌人狡诈的诡计和阴险的许诺迷惑而上当受骗。在这方面,敌人经常会使用假装谈判、媾和来诱骗民众。

如果民众识破敌人的诡计,那么敌人便会陷入困境:聚集在一起,他们会因为缺衣少食而只能忍冻挨饿,如果分散开来,四处寻找食物,他们又会遭到民众的攻击。

在韦格蒂乌斯时期,其前及其后,攻城部队在攻克一座坚如磐石的城镇后,一定会将该城镇的抵抗力量消灭干净,这种情况在查士丁尼(公元483年—565年)统治时期幸存下来的一篇专题论文中得到证实。

有些军事工程师认为,查士丁尼的杰作完全可以和建造一座比较坚固的城市的最高水准相当。他为部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既能安全地指挥,也有充足的水源,能够储备大量的食物,以及适合将士埋伏守卫[3]。

四、有时候,从不同地区来的部队在聚集起来时会滋事。事实上,他们压根不想上战场,但是他们却假装很生气,大声疾呼为何还不让他们上战场。这些情况基本上是由那些在驻地长期养尊处优的人挑起的。这些人不喜欢严格的部队生活,对军队交给他们要付出一切保家卫国的任务漠然置之,而且贪生怕死,因为他们早就不进行军事训练了。

事实上,这种问题也有应对的办法。比如,在部队尚未集结之前,他们仍然各自留在自己的原有营房时,军官或者更高级别的官员,可以严格要求他们进行各种训练,培养他们那种坚韧不拔和自我克制的能力,尤其是服从命令的能力。

一定要将他们拉到野外进行训练,经常检查他们的武器是否完好无损。不要给这些人假期,而且要时刻注意对他们下达的命令和发出的信号是否有回应。

一定要让他们经常练习射箭、投矛,用投石带或徒手抛掷石块,让他们全副武装训练各种动作,用短棍代替刀剑学习劈砍的功夫。这些训练应当占据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直到他们气喘吁吁为止。

同样,还要强迫他们练习奔跑和跳跃,跨越沟壕。如果驻地附近有大河或者大海,则要让他们到水里去游泳。此外,还要将部队拉到森林里,砍伐树木,在荆棘中、悬崖上开辟道路,将树木削平,把沟挖好,占领一块阵地,准备好盾牌,设法不让同伴将自己从阵地上撵走。

这些部队,不管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或者是骑兵部队,在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掌握了战斗技能,那么在他们聚集在一起,由统帅率领出征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以一种试比高低的竞争心理投入战斗,而不是渴望脱离战争,过无所事事的生活。我们都知道,一个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充满信心的人是不会整天开小差耍小心眼的。

从另一方面讲,部队军事长官务必诸事谨慎。他要在保民官、其副手和基层指挥人员的协助下,充分掌握部队中哪些人不安定、喜欢惹是生非。他一定要明察秋毫,而不是单纯听从某些人的谗言而妄下定论。

如何处置这些人呢?军官一定要有先见之明,可以将他们调离部队,让他们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加强并守卫要塞和城市。

但是,长官这样做的时候务必将态度摆好,让这些人感觉自己是被长官看中的,是优秀人才,让他们对长官心存感激。对大多数人来说,团结一致搞破坏是不可能出现的,不过他们有时候会受到少数人的怂恿。而这些少数人往往是想找些人来替自己分担责任,进而逃避自己的恶行和罪行所惹下的罪责。对于这些人,如果有必要的话,建议严惩少数罪魁祸首,要杀一儆百。

在训练部队上,有的将帅非常善于通过艰苦的工作、加强训练等办法,让队伍军纪严明;而有的将帅则一味地使用惩罚、威慑,迫使部队服从。二者相比,前者的管理方式更值得称道。

五、在作战中,部队要仔细听许多命令和信号,因为那时正在进行生与死、成功与失败的斗争,任何一丁点儿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饶恕的后果。在所有的制胜要素中,正确地履行所收到的信号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混战中,统帅难以借助口头命令来掌握人数众多的军队,而战况的紧急却又要求统帅下达命令或者指派新的任务。于是,在实战中,各国人民创造出了通过信号得以让统帅认为必须做的事情总能让整个部队知晓、进而去执行的办法。

这类信号大致有三种:口述的、声传的和无声的。前面两种是可以听到的,后面这种则需要通过视力才行。口述信号通过人的嘴巴发出,在警戒和交战时可以表现为口令,像“胜利”“光荣”“勇敢”“上帝与我同在”“皇帝凯旋”等,在一定时间内由部队的主要负责人确定。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口令一定要每天更换,以免被敌人窃取,进而有利于敌人的间谍自由出入我方的驻地。

声响信号由喇叭、军号或号角发出。喇叭本身就是(铜制)乐器;军号也是一种铜管乐器,弯弯的,像一个金属圈儿;司号兵吹的号角基本上是用野牛角制成的,一般都有银镶边。

如果部队有人会吹,那么做这件事情便轻而易举,所吹出来的声音会悦耳动人。根据这些乐器的声音,部队能够准确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是停留在原驻地,还是向前进或者向后撤退,是追击敌人还是击退敌人。

无声信号的器具可以是鹰帜、龙旗、各种各样的小旗和手旗、马尾巴、羽毛等。将帅将旗帜往哪边指,部队就高举自己的旗帜奔向哪个地方。当然,无声信号还有别的,比如将帅在战场上要求部队在马上或者衣服上,甚至兵器上标上某种记号,以便分清敌友。此外,将帅也可以借助手势,按照蛮族的风俗,用鞭子或者他所穿衣服的特殊标记发出信号。

在平时的训练中,部队要学会这一切,以便在作战中能够分辨不同的信号,理解不同信号所代表的含义。当然,部队应该在和平时期就坚持不懈地训练,进而掌握所有技巧。

部队在行进中所掀起的尘土也是一种无声信号,它代表着敌人已经近在咫尺。在部队遭遇分割时,如果没有别的办法传递消息,那么可以在夜晚使用火焰、白天通过施放浓烟来和盟友联络。也有部队会在工事或者城池的炮楼上竖起杆子,他们用竖起来、放下去的方式来告知盟友自己的情况。

六、有些深谙军事的人认为,军队在转移时所遭遇的危险往往比直接战斗所造成的损失大。因为,在战斗中,打击都是全副武装的人,而敌人就站在你的对面,看得非常清楚,双方都是在充分准备后再投入战斗的。可是,部队转移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部队往往都是轻装,他们的注意力不像在直接战斗时那样高度集中,一旦遭遇埋伏,他们会惊慌失措。所以,将帅一定要非常认真,非常细心地进行战术判断,避免在行军途中遭到敌人的袭击,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部队将能够轻易地将敌人击败,而不至于损失惨重。

所以,军事长官手里一定要有精确绘制的战场地形图,在地图上要标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步数(距离),要标明各种道路情况,以便军事长官能够一眼就看清道路情况。我们要将这些按比例缩微的路径、所有的交叉路口、山峦、河流都标示得很醒目。这是极为重要的。

一般认为,但凡富有远见的将帅身边都会带着他们作战地区的地图,这些地图不但标有若干个记号,而且还是认真细致地绘制而成的。有了这样的地图,我们就不用只凭借理念的推断来选择方向,而是可以从地图上清晰地看清准备行进的道路的走向。此外,将帅要把握好每个细节,甚至要亲自向那些熟悉地形的智者请教,认真询问。

为了判断事情真实的程度,一定要广泛搜集情报,力求所掌握的情报准确无误。在危险的道路上行进时一定要找来熟悉该地段的向导,并派人监督他们,告诉他们:要么受奖,要么受罚。如果他们明白,逃跑是毫无指望的,进而乖乖地完成任务,他们便能够获得奖赏;而如果他们耍小聪明,那么他们只有死路一条。

倘若他们明白这点,他们就是有用的人。同时,我们还要确定这些向导是专业的向导,是有经验的行家。千万要避免因为几个人出错导致大家陷入困境。我们还要记住,缺乏经验的当地人往往会夸大事实,总说些他们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

当然,最为重要的预防措施是严守口风,一定不能将行动的方向和路线泄露出去。在征战中,保密措施是确保安全的最佳手段。为此,古人都会在军团里供奉弥诺陶洛斯的雕像[4],意思是,将领一定要将计划隐藏于内心。

实际上,选定敌人认为最不可能的使用路径行动反而是较为安全的。当然,因为敌人所派遣的侦察人员会打探到我军的行动方向,他们可能会仅凭猜测,也可能会亲眼见到我军的行动方向,有时候我军也会出现几个叛逃者。这个时候,统帅要下决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挫败敌人的企图或者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在将帅统率部队行进前,一定要派出最忠实、最灵敏、最细致的人骑着高头大马去侦察前方的地形,探明前方地形的整体形势,一定要躲开敌人可能设伏的地形。侦察人员在夜间行动往往比较有利,但是,一旦他们被敌人俘虏,其中有些人则有可能会泄露情报。

先头部队最好是骑兵,步兵尾随其后,而辎重、驭兽、辎重兵和车马居中央位置,最后是一部分骑兵和步兵殿后,以便击退来犯之敌。在部队开进时,虽然敌人可能会从前面实施攻击,但是更多的是从背后发动袭击。所以,辎重一定要派兵守卫,以防敌人从两侧攻击辎重部队。

一定要特别注意行军纵队中极有可能遭到敌人突袭的那一部分部队,一定要调派优秀的骑兵、轻步兵、步兵弓箭手加以保护,以免损失惨重。就算敌人将整支部队包围,我方也要做好准备,从各个方向给敌人以反击。

为了避免因为遭到突袭而导致部队混乱进而损失惨重,将帅一定要提醒军士们保持冷静,准备好武器。这是因为,人在遭遇突然的困境时往往会震惊不已,但是,如果所发生的事情是预先有过设想的,那么情况一旦出现就不会引起恐慌。古代的作家们经常这样强调:如果负伤的辎重兵(有时会有这种事情)害怕了,畜力叫喊不迭出现不安,这个时候部队最需要的是镇定从容,他们的队伍不能够拉得很开,也不要挤作一团,以免影响部队的作战,而给敌人可乘之机。这就是为何在运送辎重时一定要像正规军那样,举着旗帜。

辎重兵,现在我们称之为加利阿里。辎重兵要从部队中挑选,一定要是富有经验、称职的人才能担任。选好队伍后,要给他们配置近200匹驮畜和一部分驭手。此外,还要提供足够的饲料,并让大家知道某部分辎重应当跟随哪面旗帜走,而且走在前面的士兵一定要和辎重拉开一定的距离,以免在发生战斗时,因为队伍过于密集而造成辎重损失惨重。

在部队行进时,一定要根据地形的不同而变换护卫的方式。比如,在广阔的平原上,敌人往往不会派步兵前来偷袭,而是派骑兵前来袭扰;在森林、沼泽等地带,敌人往往会让步兵发动突袭。

在部队行进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让部队冒冒失失地向前挺进,而有些部队却在后面慢慢悠悠地行进,进而出现队伍脱节或者稀拉现象。要知道,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敌人会趁机发动进攻,插入其中的空隙,进而给我军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应当委派一些富有经验的督军、副将或者保民官前来监督,他们既能够阻止性情急躁、冒险前进的人放慢脚步,也可以让那些懒散怠慢的人尽快赶上。其实,那些走在前面和后面距离拉得过远的人,一旦遭到敌军的攻击,常常会不顾一切往前跑而不是掉头转身回到大部队中间;而那些远远落后于大部队的士兵,一旦遭遇突袭,将被击溃甚至全部被歼灭。

我们应该清楚,敌人往往会在他们认为适合埋伏的地点埋伏,或者公然发动进攻,直接投入战斗。为了避免我军被敌人袭击,将帅应该认真研究地形,将一切了解清楚。如果设伏者最终被别人包围,那么他的处境将十分危险,甚至比他为对方准备的险境更危险。

倘若敌人企图从山坡上直接动用兵力发动攻击,那么我军应当派出一支小部队去占领制高点,进而让逼近的敌人意识到自己处在低处,而周围又有重兵把守,不敢贸然前进。如果我军所选择的是一条没有险情的道路,但道路狭窄,那么我军应该调集士兵带着斧头在前面开路,无论开路的难度有多大,一定也比想省力走好路而遭遇危险要强。

对于敌人,我方还要熟悉敌人的习惯,通常情况下,敌人会在什么时段发动攻击,是夜间还是黎明时分,或者是趁着我方正在休息时进行攻击。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打乱敌人的习惯做法。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敌人的主力究竟是步兵还是骑兵,是标枪投手还是弓箭手,敌军人数的多寡,武器是否精良。对此,我们都要非常清楚,进而做出相应部署,让一切有利于我方,而对敌人不利。

我们还要对行动认真盘算,什么时候出发,白天或者夜间;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有多远;在途中,如果是夏天如何保障用水问题,冬季会面临哪些难以通行甚至无法通行的沼泽地或者水量很大的溪流。必须搞明白这些,要知道,在这种难以行走的道路上行军很可能被敌人包围甚至被全部歼灭。

如果说上述各点可以反映我方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对兵法掌握到何种程度的话,那么我军是否能够抓住敌人因为经验不足和失误为我军创造的有利条件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我们一定要洞察一切,尽力将敌人营垒中的叛逃者、逃兵都吸收到我方阵营来,通过这些人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敌人当前在想些什么,以及他们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同时,我们要让骑兵和轻装步兵整装待发。

在敌军四处分散寻找粮秣、木材时,我军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他们发动进攻,并在敌军极度惊吓的情况下将其击败。

七、在涉渡江河时一定要万分谨慎,任何的疏忽大意都会带来不可估计的灾难。倘若水流湍急,河道很宽,那么对于辎重和辎重兵来说,这条江河很可能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有时候有些生性迟钝的军士也会在此处丧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寻找相对较浅的滩头。找到这样的滩头后,就可以将备有上等马匹的骑兵分成两排,在这两排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好让步兵和辎重通过。第一排骑兵主要负责被水流卷走或者冲倒的军士,并将他们送回部队;第二排骑兵则主要负责抵挡水势。

倘若河水很深,部队无法通过,但是水流经过的地方又比较平坦,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挖沟渠,使河水分流,这样部队就容易过去了。如果河流能够通航,那么可以在水里打桩子,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也能够让部队通行。如果作战任务紧急,一定要在短时间内过河,那就只能想办法将空的大木桶连缀起来,上面铺上长方木,放到河面上去,这样也能成为通道。

轻骑兵可以用干树枝捆成束,然后再将他们的铠甲和武器放在上面,这样不会被水弄湿,而他们自己则要用手攥绑着捆束的缰绳,和马匹一起游过河去。

一般认为,部队要配置渡河工具,即用车辆载着一些独木舟(就是用单根树干凿成的稍宽一些的小船)。由于这种木材本身的材质,加上船体往往又细又长,所以它非常轻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预先准备好面板和铁钉。这样一来,部队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搭起一座桥梁。不过,由于这座桥是通过绳索连接起来的,在短时间内,它的牢固性和石拱桥相差无几。

但是,敌人通常会在这样的渡口设伏和发动袭击,所以,我军要在河流两岸派驻一些武装小分队,防止被河道分割的两部分部队遭到敌人的攻击。但是,这是较为简易的办法,最靠谱最安全的办法是在河流两岸修筑好工事。在敌人发动真正的攻击时,我军就可以凭借工事抵御敌人,避免我军遭受重大损失。

如果这座桥梁不是为了单程通过,而是作为双程之用,并且还要运送补给物资时,那么我军就要在桥梁的两头分别挖掘沟壕,修筑防御工事,并且派兵守卫。这些士兵应当是镇守住桥头的两端,直到这里的事态允许他们撤守为止。

八、在谈完行军途中要提防的事情之后,我准备谈谈军队应该停留的营地的设置这个话题。在交战时,军队未必能找到四周由城墙护卫的城池作为临时休息地或长期驻地。

换句话说,如果部队在一个丝毫没有防御工事的地方停留,那绝对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容易出现意外。担负筹备军粮的士兵往往要到各地去筹集粮草,所以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

敌人往往以黑夜作掩护,而我军将士却夜不能寐,尤其骑兵的马匹又都分散到各个牧场上,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这个时候,是敌人发动突然袭击的有利时机。

建立营地时,只挑选一般条件的可宿营的地方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挑选在该区域内最佳宿营的地点,要不然可能会因为我方的疏忽而将最好的地方让给敌人,最终给我军带来损失。

在夏天宿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距离水源的远近,千万不能离好水源的地方太远,也不能离有害的水源太近。冬天宿营要注意寻找不缺乏饲料和柴火的地方,以及避免在突发暴风雨时容易发生水淹的地方。

不要在陡峭的山崖和道路难以通行的地方宿营,因为一旦遭遇敌人的突袭,我军将难以脱身。宿营的地方最好在敌人从稍高的地方掷射过来的标枪和箭镞射程外为好。

注意到上述问题后,就可以根据地形来建立正方形、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的营地。在建立营地时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在营地的样式上,而要注重实用性。如果非要注意样式,一般的营地场地的长度超过宽度三分之一的模样最为好看。

营地的面积要由测地人员丈量,他们在这方面是专家,对部队的人数也心中有数。如果营地太窄,士兵便会觉得拥挤不堪;如果太宽,人员便会过于分散。为此,兵事专家提出过三种筑城方法。

1.如果部队只宿营一夜,或者在途中只需要占用简易营地时,一定要铺上一排排铲下来的草皮并垫上土,不过,也要围上栅栏,即打上比较密集的木桩子,或者安装捕兽器(渠答)[5]。草皮要用铁铲子铲,它由草根和土紧连在一起,每一块草皮要切成0.5英尺厚,0.5英尺宽,1英尺长。

2.倘若泥土疏松,没有办法用铁铲铲除,那一定要想办法围上类似于(砖)墙一般的工事,并且在工事外围挖一条宽5英尺、深3英尺的堑壕,然后在堑壕的内侧堆上土堤,这样部队就可以安全地在里面休息。

3.如果部队要长期驻守,那么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倘若和敌人两营对垒,那么构筑营地就要非常谨慎了,而且还更加费力气。按照督军和基层长官的分配,每百人队都会获得一块经过丈量的土地作为营地。每个百人队要放好自己的盾牌,将辎重放在己方旗帜的周围,腰间别着剑去挖一条壕沟,宽度可能是8英尺、11英尺,或者13英尺。一般情况下,壕宽总是成奇数,然后垒土堤。为了不让堆土坍塌下来,一定要用木桩或树杆、树条加固。

土堤上要修筑雉堞、箭窗,就像真的城墙一般。这项工作由百人队长监督负责,每挖10英尺换一次班,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有些人因为偷懒而将壕沟挖浅、挖窄,或者其他问题。

负责任的保民官则会四处巡视,直到工程修筑完成才离开。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扰乱工程作业,所有的骑兵和没有承担工程任务的步兵都要全副武装,待在沟壕前面,做好战斗准备,以便敌人发动攻击时,可以将敌人击退。

其次,军旗的竖立位置较为重要。在军人看来,军旗代表着荣耀,它应该受到敬重,所以,它应该竖立在最为合适的地方。

此后,统帅和他的随从也要安置营帐,也要为保民官们安排营帐,一定要指派专门的杂役兵为他们准备用水、柴火和饲料,接着再按照等级,为军团、辅助部队、骑兵和步兵分配营地。

宿营期间,每个百人队要派遣4名骑兵和4名步兵担任夜间警戒工作。考虑到一个人难以在夜间保持警觉,所以要分成4个班次,以水漏计时,每个班次警戒时间不得超过3个小时。所有哨兵都要听从司号兵的口号上下岗。

为了保证警戒的效果,保民官还要挑选最富有经验的将士去查哨,一旦发现什么异样情况可以随时上报。这些人被称为“哨监”。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官职,叫做巡哨官。担任夜间警戒的骑兵则要到营地外面去执勤。

营地建好后,如果是白天,有一些军士会一大早就去值岗,而有些人则会在下午去上岗,这要依据部队的疲劳程度而定。

长官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随时关注部队的动向,部队是进驻营地还是在城里;保证牲畜的放牧、谷物和其他粮秣的输送安全;保证部队的用水、柴火和饲料的供应,不至于被敌人袭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军只能在运输队行进的途中,选择恰当的地点,构筑防御工事,将武装部队部署在防御工事里、城里或者有围墙围起来的堡垒里。倘若沿途没有现成的旧工事,那就应该选择恰当的地点,尽快修筑小型堡垒,挖掘壕沟将其围住。

在堡垒里,一定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步兵和骑兵,以便他们能够保证运送我方粮秣的道路的安全。在敌人得知我军已经在运输线上配置兵力后,他们一定不敢轻易前来袭扰。

九、上述有关兵法的观点都是以权威的著作为基础的。每一个认为这些兵法值得一读的人肯定都想知道,决战是怎样设定的。两军正面交战常常不过是两三个小时的事情,此后,失败方往往丧失战斗意志。

所以,一定要事先考虑周详,而且在正式开战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优秀的将帅从来不会将准备工作拖到开战时才做。他们不可能到战场上后才开始想着如何攻击敌人、袭扰敌人,却又保证自己的兵力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这些措施必须在战前准备妥当。因为一旦开战,对双方来说,冒险的程度是相同的。这点对古人来说极为重要,我准备详加论述。

对统帅而言,最有效、最高明的办法是从全军中挑选智勇双全的人来担任相应的职责;扫除阿谀奉承之风,因为在战斗中,这种风气危害很大。一定要和那些智勇双全的人谈军事,讨论敌我的情况,讨论双方兵力的多寡,双方武器的优劣,双方粮食储备的多寡,讨论双方部队的战斗力,讨论双方将士的吃苦能力。一定要分析清楚,究竟哪方的骑兵更加优秀,哪方的步兵更加有战斗力,一定要认识到步兵才是军队实力的体现。

对于骑兵,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究竟哪方的弓箭手更加优秀,哪方的箭镞更精良,哪方穿铠甲的人数多,哪方的铠甲质量好,哪方的马匹更有耐力。

最后,我们要搞明白,战场的地形条件究竟对哪方有利,是利于我方还是有利于敌人。如果我军的骑兵比较优秀,那么我军所希望的是在广阔的平原上作战;如果我军的步兵实力较强,那么我们就要选择在狭窄的、有壕沟、沼泽地纵横交错的地方,或者在那些树木密布和岗峦起伏的地方开战。

此外,我们还要对敌我的给养问题进行分析,看看谁在这方面占有优势,这点极为重要。有人说,饥饿是自身内部的敌人,它比刀剑更能使我军吃败仗。

当然,我方还要重点关注,我方是立即投入战斗还是拖延一定的时间再投入战斗。有时候,敌人希望速战速决,如果长时间拖延,他们会因为自身兵力不足而困顿不堪,或者因为思念亲人而开小差,跑回家。

由于长时间没有获得任何战绩,失望、沮丧便会在军营中蔓延,并诱使他们躲藏起来。这个时候,沉重的负担,没有指望的战斗,会让很多人忧郁地离队而去,有些人甚至会当叛徒,逃到敌方的阵营中去。

在各种不幸降临到敌人头上时,敌方将士便顾不上忠诚不忠诚的问题了。于是,刚开始人多势众的敌军便成了兵力稀少的部队。

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即一定要了解敌军统帅,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他身边的随从和高级将领的情况。他究竟是轻率冒进的人还是事事谨慎的人,是英勇无畏的人还是贪生怕死之辈。他的高级将领是精通军事,还是刚愎自用、仅凭经验进行厮杀。他的军队中究竟哪些种族善于作战,哪些种族则懒散成风。

我们还必须了解,我军辅助部队的忠诚问题,他们的战斗力如何;敌我双方的战斗力如何,哪一方更加有信心。[6]

对于是否将军心不稳、惊慌失措的部队投入正面作战,部队是由新兵组成还是富有经验的老兵组成,该部队是在不久前就血战过还是数年来一直没有参与真正的战斗,这都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常年没有参与战争的人来说,他们和新兵没有区别。

倘若军团、辅助部队和骑兵从四面八方会聚过来,那么卓越的统帅不应当立即使用他们,而是应该向各个部队派出保民官,训练他们使用武器,经过一阶段训练后,再将各个部队聚拢起来,最后由统帅亲自进行指挥训练,正如同上战场一般。

此外,统帅还要注意部队的训练情况:将士们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体力增强多少,是否可以承担上级派发的任务,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遵守信号所发出的命令,甚至统帅一个简单的示意,他们就能领会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如果将士们并不能做到上述这些,那么统帅就应该让他们继续接受训练,直到运用自如为止。如果部队在操练步法、射箭、掷矛、保持队形等方面表现良好,那么也不能轻易将这支部队投入战斗。投入战斗的最好时间是我军认为最有可能获胜的时刻。在这之前,最好让他们经历一些规模较小的交战。

如果统帅注意到上述各点,那么他就能够知己知彼,并像法官一样,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他断定,跟敌人相比,自己在诸多方面占有优势,那么他应该毫不犹疑地将部队投入战斗。可是,如果敌军强于己方,那么就要尽量避免正面交战。要知道,就算己方在人数上不占优势,实力较差,但是却可以在统帅的带领下通过突袭和设伏,取得胜利。

十、不管是何种技艺、哪种劳作,如果不经历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磨炼,都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倘若说,这是一条规律,那么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它都适用且是正确的。

兵法高于一切。因为它所维护的是罗马人民的自由和国家的尊严,它要保护行省的安全不被侵略,要捍卫整个罗马帝国的稳定。对此,谁又能质疑呢?

在以前,拉西第梦人,紧接着是罗马人,放弃了其他的学问,唯独推崇兵法。至今,蛮族人依旧认为只有兵经之艺值得推崇。对于准备战争的人来说,兵经之艺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保全人民的生命,还能够帮助己方获得胜利。

所以,既然国家授予统帅如此大的权力和地位,那么国家的命运、军士的生命、国家的荣誉等全都仰仗于他的忠诚和勇敢。所以,他不仅要关注帝国的整支部队,还要关注每个士兵。因为,如果士兵在战争中遭遇什么不幸,那么所有的过失都将算在将帅头上,同时,还将给国家造成损失。

所以,如果他所统率的部队几乎是由新兵或者由长期从未参与过战斗的士兵组成,那么统帅就要关注各军团和辅助部队,甚至要关心基层士兵的情绪、习惯等。

他要熟悉自己的助手、保民官、随从,以及自己的士兵,要能够叫出他们的名字,深谙他们的脾性,了解他们在战争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他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并表现出严格治军的气势。对于违犯军纪的人一定要严惩,任何人不要抱着侥幸的心态违法乱纪。不管在什么时候,统帅都要做出榜样,不徇私情。

有了严格的军事制度,那么在敌人四处分散抢掠民财,四处逍遥的时候,统帅就可以派出训练有素的骑兵或步兵,带上那些新兵和长期未参加过战斗的士兵,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去袭击敌人。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部队的士气,也能够增长部队将士的才干。此外,统帅还要善于利用地形,在渡口、陡峭的山崖上、狭窄的森林小道旁以及沼泽间难以通行的路边设伏,并且不让任何人窥见其中奥秘。

在作战时机上,统帅要巧做安排,让我方做好战争的各种准备,而敌人却恰好在开饭或者睡觉或者休息,敌人的部队正逍遥自在,脚上的鞋子甚至都没穿,活脱脱一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景象。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战,我军必然胜券在握。

但是,对于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从来没有体验过战争生与死的人,一旦真的投入战场,目睹战争的残酷,他们肯定会大受惊吓,以至于他们的脑海中所想的不是上阵杀敌,而是如何逃跑。

在敌人偷袭我军时,我军的将帅一定要以逸待劳,以猛烈的攻势攻击那些长途跋涉而困顿不堪的敌军,或者派出部队从敌人的背后发起攻击,或者调集部队到达敌人想不到的地方,或者派遣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前去追杀那些出外寻找饲料或掳掠百姓而远离队伍的散兵游勇。

部队作战可以从上述这些开始做起,如果行动失败,也不会给部队带来巨大的损失,可是一旦获胜,将会对整支部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聪明的统帅往往擅长在敌人之间制造矛盾。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哪怕是很小的民族,只要不祸起萧墙,那么它是不会被敌人消灭的。这是因为,内战往往会挑起民众的怒火,他们一心扑在消灭对手上,而忽视了外来的敌人。

在这部书中,我一直想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人都不应该对如今我们能否达到先人曾经达到过的程度持悲观绝望的态度。可能有人这样认为:这么多年来,人们不再挖壕沟、垒土堤,将部队准备驻留的营地圈起来了。对此,我想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采取这样的防御措施,那么不管敌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间对我军发动攻击,我军都不会遭到惨重的伤亡。

罗马人的做法,波斯人也在效仿,他们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由于战场周围几乎都是沙土地,所以他们携带了很多空袋子,用空袋子装沙土,然后将袋子堆起来,就可以构筑成土堤。

蛮族人则用他们的大车在部队周围摆成一个大圈,好像一座筑有工事的营地。他们可以安心地在里面过夜,而不用担心会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我们害怕学习别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的东西吗?在过去,这些都是尽人皆知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是这样,书籍中也是这样记载的。后来,这些东西都被抛弃了,人们再也不用了。和平生活让人们不太愿意学习军事。但是,我们会用实例证明,恢复已经不再实际应用的那些知识是完全可能的。

在古代,人们有时候也会忽视军事的研习。刚开始,这种研习能够得以恢复得益于书本的教诲,后来则全靠将帅的威望。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接管了在其他统帅领导下屡被打败的西班牙军队。

面对这样一支军队,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调纪律,逼着大家挖战壕,从事各种劳动,并让他们每天都坚持不懈地训练。他告诉他们,如果不想被敌人杀死,那么你在挖掘战壕时就应浑身上下盖满尘土。

靠着这种训练,他的部队风气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增。后来,他统率这支部队攻克努曼蒂亚城,烧死了全城居民。在阿非利加,原来由阿尔比努斯指挥的一支部队曾蒙受过很大的屈辱[7]。后来,梅特卢斯成为这支部队的统帅。在他的训练之下,这支部队不再是乌合之众,打败了曾经让他们深受耻辱的人。

辛布里人在高卢歼灭了西庇阿和马利乌斯的军团,盖犹斯·马略将这些残部收编起来,教他们作战技巧和方法。随后,他统率这支部队在一次大战中击溃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的辛布里人、条顿人和亚布隆人。但是,有一个事实要注意:激励刚招募进来的新兵远比激励那些在战场上受过惊吓的人容易些。

十一、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实战本身及其难以捉摸的结局,谈谈攸关民族存亡的问题。我们知道,会战的结果维系着全局的胜利,这个时候,统帅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而对部队来说,巨大的荣誉期盼着勤勉奋进者,严重的危险威胁着怠惰懒散者。

在这个关键时刻,统帅所获得的经验的意义,在军事方面的素养,计划的明晰准确,以及指挥中的从容镇定等,都将一一展现出来。

在古代,部队在投入战斗前,往往要先吃饱饭,因为,一来,酒足饭饱的部队胆子更大;二来,吃饱饭的将士能够在持续时间较长的会战中坚持战斗。如果统帅只能在敌人目视的情况下调动部队离开营地或者城池,那要特别注意,在我军从狭窄的营门或者城门出来时,虽然敌人已经严阵以待,但是要注意他们是连我们那些较弱的兵力也并不曾战胜过的事实。

如此一来,统帅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如果非要出城迎战,一定要在敌人行动之前先部署好自己的军队,严阵以待。如果敌人军纪严明,杀气腾腾地逼近,但我军却依旧在城里,那么这个时候,统帅应采取:要么推迟出战,要么造势,让敌人感觉城里有大军埋伏,给敌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让他们一边攻城,一边心理犯嘀咕,敌人是否不出来迎战。当敌人开始抢掠或者开始撤退,他们的队伍因此而混乱不堪时,那么我军应该立即抓住战机,派出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敌军。

长时间的行军会让军士疲惫不堪,骑兵也会因为骑马的时间太长而疲劳,所以,一定不要让长时间行军的部队参加大会战。在长途跋涉之后还要上阵厮杀,这一定会给己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于困顿不堪的部队来说,就算你排兵布阵很好,但是有什么用呢?只是花架子罢了。在古人看来,这是行军打仗的禁忌。古人一向避免将疲惫之师投入战斗,而军队本身,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对此坚信不疑。

可惜,有些罗马将领却不信此道,缺乏经验的他们丝毫不以为意。结果,两军交战,一边是生龙活虎的敌军将士,一边是萎靡不振的己方部队,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十二、作战之前,一定要尽量摸透将士们的心绪。关于新兵渴望战斗的说法,绝对不能全信。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人来说,会战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新兵和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得知老兵也害怕会战,那么在会战展开之前,统帅一定要做相应的工作。此外,在鼓励将士方面,一定要将敌人的弱点和失误说出来,如果对方曾是我军的手下败将,那么更要大肆宣传,要说一些能够激发我军将士对敌人的仇恨心和使大家义愤填膺的故事。

在战场上,几乎所有的参战人员都会感到害怕,有些人则表现得更差,在与敌人生死对决中,他们变得手足无措。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战场上,这种现象司空见惯。

但是,对于部队的这种恐惧,有一种办法可以应对,即在作战之前,将队伍部署在安全地带,让部队可以看清对面的敌人,一定要让大家适应这种场景。有时候,如果有战机,可以派出部队前去执行军事行动,比如追击敌人或者挥师进入敌人的纵队砍杀敌人,一定要让己方将士了解敌人的特点,了解对方的武器和马匹。

一定要谨记,对于已经适应了的东西,人们是不会产生惧怕心理的。

十三、优秀的将帅要深知,在很大程度上,胜利取决于战斗所在地的地形条件。所以,当统帅准备实施白刃格斗时,务必先占据有利的地形。一般说来,所占地势越高,对己方就越有利。

居高临下好处多,对地处低处的敌人来说,猛攻高地并非易事,而处在高处的人则可以用尽力气扔矛,极大地杀伤敌人,并击退敌人。至于在复杂的山地地区,敌人不仅要克服地形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要应对占据地利的敌人,他们只能付出比敌人多两倍的努力才行。

但是,这个并不适用于所有兵种。如果你要用步兵战胜敌军的骑兵,那么你所选择的地形应该是崎岖不平的多山地形;而如果你要用骑兵打败敌军的步兵,那么你应该竭尽全力寻找有点起伏的地形,但是,它一定要是较平坦的、开阔的、没有难以或影响通行的森林和沼泽。

十四、在布阵之前,统帅要关注三件事:太阳、尘土和风。阳光直射双眼,会让将士们无法看清东西;逆风作战,会使我军将士所投射出去的矛和箭偏离预定的方向,这对敌人有利;尘土扑面,会让我军将士睁不开眼睛。

当需要排列作战线时,就算缺乏经验的将领也会避开上述这些问题。审慎的将帅一定要有先见之明:以阳光为例,统帅可以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排兵布阵,将部队部署在背着太阳的位置;在战斗中,一定要注意风向,不要刮逆风。根据上述这些要点,统帅一定要按照顺风背阳的原则来排列兵阵,只要有可能还应当想方设法使敌阵逆风朝阳。

兵阵是指军队为交战而排列的面对敌阵正面的战斗队形。如果统帅在正面作战中部署正确,那么将获益良多;而如果统帅布阵不正确,就算部队是由富有经验的老兵组成也无法挽救危局。

布阵是有规律的:第一排是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也叫作主力兵;第二排是穿护具的射手和携带矛、枪的精兵,也就是剑矛兵。一般情况下,直线站立的武装军士之间的间隔应为3英尺,也就是说,在1英里的空间内要有1666名步兵一线站立着。虽然阵中没有大间隔,但是将士们使用武器的地方还是足够的。

在古代,前排和后排之间的距离规定为6英尺,这样便于在和敌人血战时,将士能够向前一个箭步,然后又重新跃回原处。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用矛刺杀时一个箭步蹿上去,其杀伤力远比跑上去刺杀的力量强。

这前两排的军士年龄较大、富有经验、配备重武器。他们站在前方就像一座铜墙铁壁,他们既不会轻易后退,也不会盲目追击敌人,能够保证己方部队不至于混乱不堪。他们站在原地迎击敌人的攻击,通过战斗将敌人击退或者逼迫敌人逃跑。

第三排配置的是携带轻武器的战士。他们行动迅速,是一些年轻的射手和优秀的投矛手。第四排主要是携带轻武器的士兵,他们手持盾牌,还有新兵射手以及能快速投掷标枪和铅球的兵士。所有这些人统称为轻装兵。

在古代,前两排都是稳稳地站在战场上,而第三、第四排则经常要带着标枪和箭镞出击,以引诱敌人出战。如果他们的攻势让敌人溃败而去,那么他们要和骑兵部队一起追杀敌人。如果他们被敌人击败,那么他们就要迅速地往后撤退,越过前两排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在形势发展到不得不进行肉搏战时,战场的主角变成了第一、第二排的将士。

在第四排之后的第五排军士,基本上由持弩的弩箭手、借助棒投器投石的棒投手和投石手组成。棒投器有1根长约4英尺的棍棒,中间系着由厚皮制作而成的投石带。

棒投器用双手操作,两手先拉紧再放开,就跟投石带一样将石块投掷出去。

投石手使用投石带投石。投石带通常由麻绳或者马鬃制成,以马鬃为最好。投掷时,投石手用一只手抓住鬃绳在头顶上方旋转。

没有配备盾的兵士往往站在这一排,他们要么用手投掷石块,要么投掷轻矛。这些人在过去叫“额外兵”,是一些比较年轻和随时补充来的兵士。

部署在最后的第六排军士,则是身强力壮的军士,他们手持盾牌,配备各种武器。在古时,他们叫作后备兵。在战场上,他们往往坐在最后面休息,这是一支精锐部队,军士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扑向敌人,如果前面几排将士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难以招架,那么第六排军士便成了战场的主角。

十五、在讨论完如何排兵布阵之后,现在我要来谈谈:这一部署的规模和距离问题。在宽度为1英里的正面上能部署1666名步兵的兵阵,每个战士之间相隔3英尺。倘若你想在1英里的地段上布成6排,那么所需兵力为9996名步兵;如果你想将步兵布成3排,那么所占正面宽度就应当是2英里。

但是,最好是增加排数,作战线不要拉得太长。我已经说过,在每排之后要预留出6英尺宽的间隔,而每个士兵所占的位置也需要1英尺见方的空间。所以,如果将部队分成6排,那么所需的地方就要达到纵深长42英尺,正面宽1英里,而且有1万名军人。

这样算下来,假设统帅有2万或者3万名步兵,那么如果他知道队伍之间的最佳距离,那么他就不会在布阵时出现错误。有人认为,倘若地方过于狭窄,或者人数过多,那么可以将部队分成10排,或者更多的排。

对于作战来说,列阵紧凑比拉大距离有利得多。因为如果列阵太过单薄,那么敌人发起攻击后容易突破防线,而一旦防线被敌人突破,想要再补救就困难重重了。

左翼、右翼和中央各部署多少军士最为合适,就要视他们各自的特长和敌军的状况而定。

十六、当步兵布阵时,其两翼要配置骑兵,而且还要让那些身穿铠甲、手持长矛的重骑兵紧靠着步兵站立,而让弓箭手或者由没有穿戴铠甲的军士组成的轻骑兵站得远一些。最精锐的重骑兵是用来掩护步兵两翼的,而行动迅速的轻骑兵则是用来包抄敌军两翼和袭扰敌人队列的。

将帅应该知道,用自己哪些骑兵来对付敌人的哪些“骑兵中队”或部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是,我军的某个兵种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敌人的某个兵种,但是这个兵种却也会成为弱敌的手下败将。

倘若我军的骑兵数量远不如敌人的多,那么按照古人的做法,要配置一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持轻盾的快速步兵。这种快速步兵叫作“韦利特”。这些步兵是敌人骑兵的死敌,无论敌军的骑兵如何强大,他们在这些快速步兵面前也只能束手无策。

十七、有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军获得战争的胜利。其具体做法是,建立一支由精锐的步兵和骑兵、副统领、科米特和免除了指挥职务的保民官组成的部队,将它部署在部队的后部,或者两翼近侧,或者中央位置。一等到敌军发动猛烈攻击、力图突破我军阵线时,这支有生力量便会出现在需要加强兵力的地方,他们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挫败敌人的锐气。

在战场上,首先运用这种战术的是拉西第梦人,紧接着迦太基人、罗马人都这样做。无一布阵法能超过这种阵法。

布阵的唯一目的就是打败敌人,歼灭敌军。倘若统帅想将楔形兵阵向前推进,或者布成剪形兵阵,那么他就需拥有强大的后备队伍。通过使用这支队伍,统帅才能组成楔形攻势和剪形包围的力量。如果统帅要实施“锯形攻势”,那么他也要拥有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倘若统帅不这么做,而是调用已经部署于队列中的军士,让他们离开自己的位置,那么会造成队列混乱。如果敌人有一支部队攻击我军的一翼或者某个部分,可是统帅却没有后备兵力可用,那么这个时候,他能做的便是从正面抽调部队,进而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在战场上,如果我军的兵力不充裕,那么就应该将兵阵布列得短一些,留出足够数量的预备队。这样一来,等到会战开始,在正面,我军将拥有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步兵部队,统帅能够利用这支部队突破敌军的兵阵。此外,在两翼,统帅还可以用穿铠甲的持矛骑兵(专用于打破敌兵阵)和轻装步兵组成一支队伍,包围敌人的两翼。

十八、在战场上,主帅往往在右翼,在步兵和骑兵之间。这个位置有利于指挥全军,统帅在这里容易直接而自由地通向各个阵位。处于步、骑兵之间,既容易指挥,又便于发挥自身的权威作用,能够激励部队奋勇杀敌。从这里,他还可以调用加强轻步兵的后备骑兵,迂回包抄敌人的左翼,插入敌人的后方,进而将敌人击溃。

第二位统帅应当在步兵兵阵中央,负责指挥并加强步兵。他要从预备队中挑选精锐部队留在身边,如果战局发生变化,可以构成楔子,突破敌人的兵阵,或者在敌人的部队构成楔子时,这支精锐部队能够变成“剪刀”,迎击敌人的楔子。

第三位统帅要在左翼。他必须是一位富有勇气、颇具眼力的将才。在战场上,左翼的责任重大,是全阵中最为关键的部位。他要在自己周围配置优秀的后备骑兵和快速步兵,以便这些步兵能够展开自己的左翼,不至于让敌人包抄左翼,进而对我军产生致命的威胁。

在双方对阵之前,千万不要让部队发出俗称“大象怒吼”的呼喊声。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大喊大叫,那是缺乏战争经验的人的特点。军队要想让这种呼喊声发挥最大效果,就要与投矛和刺杀相结合,如此一来,敌人必将感受到强烈的威慑。

排兵布阵一定要赶在敌人前头。因为这样一来,我军就能够从容地按照最为有利的阵势来部署,能够增加部队的信心,给敌人的锐气造成影响。

在战场上,谁有勇气向对方发出挑战,谁就是强者。当敌人看到我军布阵严密,便先自胆怯了三分;敌人在看到我军严阵以待,备战有序,而反观自己匆忙布阵,便会大惊失色,这样更加有助于我军夺取战争的胜利。事实上,这个时候,我军已经赢得了部分胜利。

决战尚未开始,敌人已经慌乱不已,且不说,在有利条件下可以发动突然袭击,就算是有点经验的将帅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战机。其实,会战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方能够把握战机。比如,敌军因为长途跋涉,部队疲惫不堪;敌人因为渡河而造成部队被江河分割成两部分;敌军陷身于沼泽中或山脊陡壁之上而动弹不得;敌军零零散散四散开来,毫无戒备地游走在远离驻地的地方或者在驻地营房睡大觉等。

在敌人被诸多事务缠身时,我军可以趁其没有做好任何作战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重创敌人。倘若敌人非常警觉,我军无法有效设伏,那么我军只能在同等的条件下与有戒备的、懂行的,而且是细心的敌手对阵较量了。

十九、但是,不管是在这种公开的冲突中,还是在隐秘的运筹时,兵法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定不要让部队被占有数量优势的敌军或者敌军的杂牌军的混乱队形包围。在战场上,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我军的左翼,而右翼遭遇这样的情况则相对较少。

如果说,上述情况无法避免,那么我军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来应对:将侧翼收拢并蜷圆,以便部队能够反转过来掩护同伴的后方。同时,要将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边缘角上,因为这里往往是敌军重点攻击的地方。

对付敌人的楔子,我军还可以采用别的办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楔子,是指与兵阵相衔接的步兵队伍,它的头几排较窄,随后几排则愈来愈宽。楔形攻势会让部队中的大多数人的矛集中投射到某个地方,这样有助于部队突破敌军的兵阵。军士称这种列阵为“猪嘴巴”。

要应对这种楔形攻势,可以采用一种叫做“剪子”阵的阵法,即从部队中挑选精干的将士,排列成V字形兵阵,它会在自己的中心部分吸纳这个楔子,然后从两侧出击,拖住敌军,这个时候,敌军的楔子便无法突破我军的作战线了。

“锯子攻势”也是如此,“锯子”阵是由勇敢的军人组成,呈一直线布列于敌人正对面,目的是让陷于混乱的列阵能够重新恢复。

“球形”阵是指队伍与自己人被分割开来后通过突然袭击忽东忽西地意图突入对方中心部位。要破解这种兵阵,一定要组成一个人数更多、实力更为强大的“球”。

不过,统帅务必要注意,不要在会战开始后才变换队形或者将部队抽调出来,调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如果统帅出现了这样的举动,一定会造成己方部队混乱和慌张,而敌人也一定会抓住机会发动猛烈的攻击。

二十、在战场上,如果双方实力相当,那么可以布出如下7种决战的阵法。

1.将军队布成大正面的正方形。这种阵法是古今交战双方最为常见的阵法。但是,军事专家对这种阵法并不看好,因为大正面延展开去的长长的空间会对己方产生不利,它的地表不可能处处平坦,一旦在中央地段出现某种间隙,或者弯道,或者凹地,那么敌人便会抓住机会,发动攻击,突破防线。此外,如果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它便可以调动部队从两侧迂回我军的右翼或左翼,而如果我军这个时候没有足够的预备队,那么我军将面临着失败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使用这种阵法的往往是手握重兵且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这样一来,它才有可能对敌人实施迂回包抄战术,犹如一把钳子将敌人钳住,就像张开双臂将敌人紧抱在己方的胸前。

这个阵法也只能是在平原地区使用,否则部队将会因为弯道或凹地的影响而遭到攻击。预备队一定要强大有力,能够支援任何一翼,能够扛得住敌人的包抄战术。预备队一定要有极强的战斗力,随时出击,保护被敌人攻击的两翼。

千万记住,这一阵法不适用于在兵力不足以去攻击敌人一翼或两翼的情况。

2.斜形阵法优点颇多。采用这种阵法,就算我军在有利地形上的精兵不多,就算敌人人多势众,咄咄逼人,让我军难以应对,但是我军也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正面,左翼要靠后部署,置其于敌右翼投射兵器的射程之外。如果我军对敌人左翼发动的包抄行动顺利的话,那么敌人左翼和中央部队将蜷圆。所以,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一定不要轻易动用左翼的兵力。预备队则要在紧急时刻或当敌人在我方行动之前抢先行动时支援左翼。

这种阵法的部署是:在列阵的队伍即将与敌人发生冲突时,我军要将左翼调离敌人的右翼,让敌人投射的矛、箭无法给我军造成伤亡。这个时候,要命令右翼部队与敌人的左翼作战,并且开始大规模的会战。在我军右翼和敌人左翼交战时,一定要派出能征善战的步兵和骑兵攻击敌人的左翼,在与敌军接触后要包抄敌人,在迫使敌人后退的同时,绕到它的后方去。等到我军击败敌军,而辅助部队又向前靠近过来,那么我军便稳操胜券,而那支远离敌人的部队将继续原地待命。

这种阵法呈类似于字母A的形状或类似于铅锤线的形状。倘若敌人察觉我军的作战意图,那么我方的统帅应该将这些部队,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一律配置在列阵后面的预备队里。对于这点,我在上文已经提过了。一定要让他们整装待命,随时支援左翼。

如此一来,我军便拥有足够多的兵力,能够轻易击退敌人,而不会因为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向后撤退。

3.第三种阵法同第二种阵法差不多,它的缺陷在于:在交战中,我军统帅要用左翼和敌人的右翼较量。可是,我们知道,左翼的攻击力度是有限的,在左翼作战的队伍要对敌人发动攻击非常困难。我准备好好谈谈这个问题。就算我军的左翼非常强大,但还是要依靠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来加强,在作战时,我军才能够让左翼先向敌军右翼发动进攻,而且要尽其所能逼迫敌人撤退并包围它。

可是,既然我军知道其他部队的战斗力都不行,那么这些部队一定要远离敌人的左翼,以免遭到打击,同时也可以让敌人所投射的矛无法给部队带来损失。采取这种阵法,在交战时还要密切关注我军的斜形兵阵,以免被敌人的楔形兵阵攻破。

当然,采用这种阵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对我军有好处,即敌人的右翼很弱,而我方的左翼则远强于它。

为采取这种战术而进行部队的调动,只有在我军的左翼强于己方的右翼,且得到精锐的步、骑兵的支援,并且要在敌人的右翼力量较为薄弱时才可以使用。我军较弱的右翼应该部署在敌军左翼攻击范围之外,且要尽可能远离敌人刀剑攻击所能及的地方。

4.第四种阵法部署如下:在我军布好阵后,在距离敌人400—500步时,我军要出其不意地命令两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敌人。这个时候,我军就可以在两翼迫使手足无措的敌人溃逃,迅速赢得胜利。

运用这种战法作战,只要我军的部队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那么我军就可以克敌制胜,不过,这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即作战的部队会暴露在中央地段,而且会让部队一分为二。如果在首轮进攻中未能击溃敌人,那么敌人便会抓住战机,对我军的侧翼和毫无掩护的中央发起攻击。

在距离敌人1200—1500英尺内,我军的两翼突然开进。这种战术会让敌人大吃一惊,进而敌人的作战线被我军击破。但是,这也会给己方带来危险,即如果初战不利,那么敌人便会调集部队向我军的两翼以及得不到任何支援的中央实施各个击破。

5.第五种阵法和第四种阵法相似,它的优点是在第一线正面前配置轻装兵和弓箭手。在他们的防御下,部队的防线不会轻易被敌人突破。如此一来,我军就可以命令右翼部队前去攻击敌人的左翼,命令左翼攻击敌人的右翼。如果我军能够在两翼迫使敌人溃败,那么我军将获得胜利。如果我军出战不利,中央地段也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在它前面有轻装兵和弓箭手守卫。

6.第六种阵法几乎和第二种阵法雷同。采用这种阵法的统帅,一般是对自己的部队兵力和勇敢精神没有把握。不过,就算如此,只要他组织得好,指挥得当,就算兵力少,也一样可以获得胜利。阵法和两翼的攻击均类似第四种阵法。它的中央位置由于有轻步兵和弓箭手护卫而不再有危险。

这种战法一般适用于部队素质较差的情况。在作战时,一定要将最好的骑兵配置在部队的右翼。因为敌人在遭到我军左翼、中央和预备队的威胁时,一定会调动右翼、中央的兵力去支援它的左翼来阻止我军右翼猛烈的进攻,如此一来,如果双方的较量极为激烈,我军右翼一定要有足够的增援部队。

当我军展开兵阵逼近敌人时,一定要用右翼直奔敌人的左翼而去,并命令最富有经验的骑兵和行动最快速的步兵立即参战。这个时候,统帅要让其他部队远离敌人的作战线,迫使敌人不得不将部队拉成像铁钎一样的直线。如此一来,在我军从侧翼和后方攻击敌人的左翼时,敌人便会因为无力抵挡而溃逃。

这个时候,敌人既没有办法从右侧,也没有办法从中央为处于困境的部队派去援军,因为我军已经呈L形的队形展开,虽然大部队和敌人有一段距离,但是它却能够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威胁。

不过,这种阵法要以有利地形为前提,它的一翼最好有大海、江河、湖泊、沼泽地、断绝地wt掩护。随后,我军的部队要排成一条直线,而暴露的一侧则由轻装兵和全部骑兵来护卫。使用这种阵法,能安全地实施作战行动。

7.第七种阵法适用于参战者拥有有利地形的情况。就算我军兵力不足,也不精锐,但是我军依旧能够抵挡住敌人的攻击。这个时候,我军的一翼应该拥有有利地形的掩护,比如山岭、大海、江河、湖泊、城池(有城墙围裹的)、沼泽地或陡峭的山崖,这样敌人就无法从这一侧攻击我军。

同时,我军可以将部队排成一条直线,在没有地形条件掩护下的那一侧配置骑兵和轻装兵。这样,我军就可以全力以赴,投入战斗。因为有了自然地形的掩护,我军在另一侧的兵力集中着多达1倍的骑兵。

但是,这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做法,我们还要记住:如果我军只想用右翼和敌人交战,那就要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右翼;如果要用左翼和敌人交战,那么就要将最精锐的部队放在左翼;如果我军要在中央地带部署楔子,以便突破敌阵,那么就应该将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中央。

夺取胜利往往并不需要太多的人。所以,精锐部队在富有远见的将帅运筹下,一定会被配置在理智和利益所要求的地方,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十一、缺乏经验的将领总是奢望着全胜。这些将领总是喜欢将敌人围堵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或者是将敌人团团围住,认为这样一来,敌人就没有逃跑的可能。但是,我们知道,困兽犹斗。在毫无生还的情况下,敌人会负隅顽抗。在一个人知道他即将死亡时,他的本能选择是与别人同归于尽。

对此,西庇阿有句名言:留遁路于敌而后歼灭之。一旦给敌人留下退路,那么敌人为了生存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往缺口奔去,这个时候,我军才能够毫无顾忌地屠杀敌人,就像赶杀一群牲口一般。

对追击的部队来说,危险不复存在。因为失败的敌人只顾逃命,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动反击的,虽然他们原本是可以拿起武器反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的人数越多,他们被歼灭的人数就越多。既然恐惧已经迫使敌人放下武器,那么再去谈论这支军队兵力的多寡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十二、现在我们还要谈一下在敌人面前退却的问题。无论是兵事专家,还是从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人们,一致认为,撤退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危险。

在两支军队展开会战前就要求己方的部队撤退,这会损伤己方将士的信心,而增强敌人的信心。但是,这种事情在现实中经常发生,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谈一谈在撤退时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确保部队的安全。

首先,一定要让我军将士都知道,之所以要撤退并不是因为统帅怯战。要让全军将士感觉到,之所以选择撤退是因为某种计谋的要求,即将敌人引诱到对我军非常有利的地形,从而更容易战胜敌人,或者是将前来追击的敌人引入埋伏圈。

要知道,一旦将士们知道统帅对胜利没有把握,他们是会开小差甚至当逃兵的。当然,在撤退中,一定不能让消息泄露出去,以免遭到敌军的追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将领往往将骑兵布置在前头,让他们分散开来,以便阻挡敌人的视线,不让敌军看清步兵撤退的情况。

在撤退时,我军要一部分一部分地将队伍向后撤,通常情况下,是先撤前面几排,让其他几排军士坚守阵地,然后再让这些人慢慢地撤下来,和先前已经撤下的部队会合。

而有些将领则会先派出侦察部队打探好道路情况,然后趁着黑夜的掩护将部队撤走。等到天亮敌人发现时,部队早已逃之夭夭,敌人无法追上。

有时候,统帅会先派出一部分轻装兵去占领附近的某些高地,然后命令全军将士朝那里开拔,如果敌人前来追击,他们便会遭到早已在高地上驻守的轻装兵和前来加强这里的骑兵的攻击。

一般认为,动用设伏的或者准备设伏的兵力去防御前来追击的敌人,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敌人在对待那些地处后撤队伍尾部的部队往往是勇气有余,谨慎不足,而这越容易让敌人轻敌,并给敌人造成致命的威胁。

一般情况下,突然袭击的对象是那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部队,比如正在就餐的部队,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将马放出去吃草的部队,以及对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毫无准备的部队。

这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一旦敌人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军一定要立即发动攻击,歼灭敌人。要知道,谁陷入这样的困境,那么就算他有无限的勇气和数不胜数的部队都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对于在与敌人正面交锋中败下阵来的将军来说,虽然他的军事素养和失败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他总是可以找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他陷入敌人的埋伏圈或者圈套,那么他就难以狡辩了。因为,他原本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或者从间谍那里获得更加准确的情报,从而避免犯错。

在撤退时,我军还可以采用这样的对策:派出一小股骑兵,让他们沿着大路前进,然后再派出另外一支精锐部队走别的路迂回过去。在骑兵碰上敌军时,可以迅速出击然后夺路而走。这样一来,敌人便会认为,对方的埋伏已经被击溃了。于是,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往前开进。这个时候,另一支精锐部队已经从小路逼近过来,然后突然间出现在敌军面前,这个时候,我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敌军击溃。

许多将领在与敌人脱离接触向后撤退时,如果前方是茂密的森林,他们会派出部队占领附近的窄道和陡地,以免遭到敌人的伏击。他们也经常用砍下的树枝在自己身后的道路上点燃起来(叫做断后),阻碍敌人前来追击。

可以这样讲,对敌我双方来说,在途中设伏是有利的。撤退的部队在山谷或森林覆盖的山岗上行进,身后留下一支伏兵,如果敌人碰到他们,那么整个部队便可以掉转过来攻击敌人,给敌人夹击之势,而负责追击的部队可以派出轻装兵从旁边的小路迂回前去阻挡敌人的大部队,迷惑敌人,封锁敌人前进和撤退的通道。如果是在晚上,敌人正好在睡觉,那么走在头里的部队可以折转回头,对实施追击的部队来说,不管二者相距多远,总能够迎头赶上,并迷惑敌人、包抄敌人。

在渡口,如果我军后面的敌人想通过河流前来追击,那么我军应当机立断想办法歼灭敌人,那个时候,敌人的其他队伍都被河流分割成两半。如果是被我军追击的敌人想渡河逃跑,那么我军要加快行军速度,尽力骚扰尚未过河的那部分敌人,一定要让他们精神紧张。

二十三、古人指出,有的民族在布阵时使用骆驼,就像生活在阿非利加内陆的乌尔齐利安人或者马齐克人,事实上,他们到现在还这么做。

据说,骆驼适合于沙漠:它们可以在刮风季节、沙土满天飞的环境中准确地辨认道路。然而,对于从未见过骆驼的人来说,除了骆驼的外形有些怪异,它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很一般。

铠甲骑兵因为穿戴着沉重的护具,所以不太容易受伤,但是装备太重会导致铠甲骑兵行动缓慢,容易被俘。在交战中,他们通常对付敌人散开的步兵,他们的阵地在军团前端,或者和军团骑兵混杂一起。在两军进行白刃格斗时,他们经常可以起到冲散敌人队伍的作用。

二十四、在作战中,安条克和米特拉达悌两位国王都曾用过马拉双轮战车(4匹马拉)。

这种战车刚进入战场,就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但是后来它却成为战场上的笑柄。因为这种战车只能在平坦的战场上使用,而一点点的障碍物都会让它动弹不得。此外,如果其中的马匹出现意外,哪怕只有一匹马伤亡,这辆战车也就成了废物。对于这种战车,罗马人想出了应对之策,即在双方一交战,立即朝战场上投掷大批捕兽器。在敌人的战车逼近过来撞到这种捕兽器后,立刻车翻马亡。

这种捕兽器是一种防御型工具,它上面有4个尖尖的大铁钉。无论你如何抛掷出去,它总有3个钉子扎到地里,而第四个钉子则朝上翘着,正是这枚钉子给敌人造成伤害。

在战场上,有些人还使用大象。大象,身躯硕大,吼声惊人,它奇怪的外形让人和战马都惊恐不已。首先将大象投入战场的是皮洛士人。他们在卢卡尼亚与罗马军队作战时,使用大象。随后,汉尼拔在阿非利加、安条克国王在东方、朱古达在努米底亚都曾使用大象作战。

为了应付大象作战,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在卢卡尼亚,有人用剑削掉了大象的鼻子;有人将两匹身披铁甲的战马套上双轮战车,然后让身穿护甲的军士往大象身上扔长矛。由于马匹有铁甲护身,坐在大象上的弓箭手所发射的箭镞伤不到它们,而身穿护甲的军士靠着奔跑的战马不会受到大象的冲击。有人派出身穿铁甲的勇士去对付大象,这些人的护手上、头盔上、护肩上都有很大的尖头铁钉,如此一来,大象就不能用鼻子去卷住并攻击士兵。

不过,古人对付大象的主要办法是组织韦利特去实施攻击最为有效。韦利特是一些身体非常灵巧的年轻的轻装兵,他们马术高超,能够熟练投射标枪,有时候,他们骑着高头大马从大象身边疾驰而过,用带有宽枪头的很坚固的标枪刺杀大象。

后来,这些人胆子越来越大,他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向大象抛掷长矛,让大象受伤死亡。此外,投石手会抛射专门的圆石来射杀驾驭大象的印度人,去捣毁印度人坐在里面的塔身,将他们杀死。这是对付大象较好的手段。

如果在战场上碰到大象,最好将它们当成强敌,士兵们最好退让,留出通道让它们跑过去。在象群来到兵阵中央时,部队应该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大象和象背上的敌人一并俘虏。

有时候,要在兵阵后面部署弩炮车,它的体积要比一般的弩炮更大些,这样它们抛射出去的矛的距离才会更远,破坏力更大。弩炮是安置在战车上的,每辆战车配置两匹马或者两头骡子。在敌人的大象冲过来时,可以使用弩炮对付大象。要注意的是,攻击大象的矛要特别制作,它们应该带有更宽更结实的铁矛头,这样才能增加杀伤力。

我们在这里讲述了许多有关对付大象的办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一旦有需要,大家就能知道如何对付大象。

二十五、一定要记住,倘若我军一部分军队打胜仗了,但是另一部分却被打跑了,这个时候主帅一定不要丧失信心,因为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如果主帅坚韧不拔,一定会转败为胜。

这样的事情在战争史上屡见不鲜,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那些始终保持高昂斗志的人。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一般认为,谁能够忍受住失败,谁就是强者。但愿你可以先于别人从被击败的敌军手里夺下武器,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前去打扫战场;但愿你能够先于他人用士兵的呼喊声和嘹亮的号角来庆祝胜利。你一定要拥有坚定的信念,震撼敌人,鼓舞己方将士的士气,最终摘取胜利的桂冠。

但是,如果因为某种不幸,你的整支部队在战斗中被击溃,不要灰心丧气,你还有不少人可以使用能够力挽狂澜,转败为胜,只是你要寻找可靠的途径。

的确,对于一个富有远见的将帅来说,在正面会战开始前,他一定要先预见失败的可能性(这在战争风云和人的命运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完全是常态),他要考虑如何才能够避免遭受重大的损失,却又能让失败的部队获得救援。

只要战场周围有丘阜,只要后方有坚固的工事,只要其他人在撤退时还有为数不多的军士在坚守阵地,那么我军就能够获救。

溃败的部队在恢复实力后转而攻击分散地、毫无秩序地追击己方的敌人的事情也是常见的。

在人们沉浸于欢庆胜利时,突然间遭遇敌人的猛烈进攻,原本自信满满的英雄气概霎时间被恐惧代替,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种变化比其他东西更让人恐惧。总之,无论交战的结局如何,统帅都要将残部聚集起来,然后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拿到武器,并下定继续作战的决心。这个时候,统帅可以重新积蓄力量,寻找新的盟友。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即在捕捉到有利时机后,借由隐蔽的设伏,给敌人以突然袭击。这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士气。在战场上,这样的机会肯定是有的,因为胜利者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过度自信,进而失去应有的谨慎。

对于认为失利就是失败的人,我想奉劝他们好好想一想,难道说起初失败而最终胜利的人是不幸的吗?

二十六、作战共同规则。一切交战和征战的主要规则如下:

1.对己有利的,对敌应有害;对敌有帮助的,对己必有害。所以,我们不要做或者不去做符合敌人意愿的事,而应该只做或者去做我们认为于自己有利的事。倘若我军去效仿敌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事,那就等于反对自己。反之亦然:如果敌人效仿我军的做法,结果一样,因为我军希望为自己所做的事刚好是反对敌人的。

2.战时要更多地关注夜间巡逻和巡查哨,平时严格要求所属人员加强训练的将领,陷入险境的可能性就少。

3.绝不要让从未实地考察过的人去面对敌阵。

4.尽量让对方粮秣不敷使用,对敌人实施突然袭击或威吓是克敌制胜的上策,交战则属下策;交战中通常更能发挥作用的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运气。

5.最好的计划是直到我军付诸实施之前敌人对此一无所知者。

6.在战争中,有利的时机通常较之胆量更值得依靠。

7.如果我军能激励敌军向我军投诚或者他们自己投诚,而且这样做是出于真心,那就会增强我军对胜利的信心。如果敌营中有人逃跑,那么这带来的影响比有人战死所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8.在兵阵后部保持较多的预备队,比加宽或拉长兵阵更加有利。

9.善于正确判断敌我双方实情的将领将立于不败之地。

10.人多势众不如骁勇善战。

11.得地利之便比勇敢无畏更加有利。

12.天生的勇士少有,许多人是通过实践和良好的训练变成无畏者的。

13.勤劳刻苦会让军队欣欣向荣,懒散怠惰则会让部队颓衰羸弱。

14.切莫让一支统帅认为对胜利缺乏信心的队伍投入交战。

15.突然性会令敌人惊恐,循规蹈矩作用平平。

16.轻率追击会造成己方队伍混乱,将领如果这么做等同于将已经到手的胜利拱手奉送敌人。

17.对于应战事先未做好粮草和一切必需品充分准备的军队,不用动武我们便能胜利。

18.如果兵力和士气均胜过敌方,可以使用正方形兵阵战之。此阵法之一。

19.如果我军不如敌方,可以右翼攻敌之左翼。此阵法之二。

20.如果确认敌之左翼实力很强,可攻击敌之右翼。此阵法之三。

21.如果部队训练有素,应在两翼开启战斗。此阵法之四。

22.如果轻装部队精锐,可在阵前部署标枪投手和弓箭手,对敌两翼实施攻击。此阵法之五。

23.如果部队之兵力和士气皆不足信,而又必须投入战斗,可以用我军之右翼攻敌之左翼,而将余部犹如铁钎一般拉开距离。此阵法之六。

24.如果我军兵力不足,士气不高,就采用第七种阵法,但一侧应有山岗,或城池,或海洋,或江河,或其他无法逾越之障碍可依托。

25.如果确信自己的骑兵兵力较强,可寻找适宜于骑兵作战之地形,战斗中多多凭借骑兵取胜。

26.如果我军的步兵足以信赖,可选择适宜于步兵作战之地形,以步兵部队为主力作战。

27.如果有敌奸细潜入营地,可于白昼下令所有人员各归营帐,敌奸当即暴露。

28.一旦获悉你的计划已由变节者泄漏予敌人,自然应当变更你的意图。

29.应该怎样做,可以找许多人商议;准备怎样做只能同最可靠的少数人商议,最好还是自己同自己商量。

30.在驻地,恐吓和惩罚使士兵守规矩;作战时使他们成为英雄的则是鼓励和奖赏。

31.优秀的统帅只在情况有利或十分必要时才下决心投入正面交战。

32.兵不血刃而以饥馑屈人之兵者,乃为上。

33.要让敌人不知道我军统帅将会采取什么方式与之交战,以免他们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骑兵,古人也有很多作战经验。但是,考虑到现在的骑兵部队,不管是从训练实践、武器种类,还是马匹的品质方面都已超过了古代,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将相关的经验摘录出来,更何况现在的骑兵训练教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上述这些基本原则都已经经过历史的检验,古代的军事作家们所阐述的事例是可靠、可信的。陛下娴熟的射箭之术让波斯人叹为观止,而陛下的骑术则让匈奴人和阿兰人羡慕,您骑马时那种灵活和姿态之美妙令人陶醉。您奔跑的速度就连萨拉森人和印度人也望尘莫及。您的运筹帷幄让罗马帝国的高级将领倍感佩服,他们渴望能够获得其中的一鳞半爪。

我奋笔疾书的目的就是希望陛下能够将这些非凡的熟巧和战斗的规则,即制胜的规则浑然一体起来,因为不管是从您的大无畏的气概来看,还是从您那非凡的智慧而言,您在整个罗马帝国,都是履行既是皇帝又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的崇高的楷模。


[1]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一段史实。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在利帕里群岛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由执政官雷古卢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埃克诺穆斯角附近的海战中又重创迦太基人,并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连获胜,但到公元前255年,迦太基人起用拉西第梦人克桑提普斯,结果罗马人被克桑提普斯指挥的迦太基军击败,雷古卢斯被俘。此番远征以罗马人失败而告终。但第一次布匿战争至此并未终结,战争还延续了10余年。直到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之后才决定战局。这场延续23年之久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在签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之后结束。

[2] 据说,此人叫索齐尔,罗马史学家科尔内柳斯·内波蒂的著作中提及过此人,他是汉尼拔的朋友和传记作者。

[3] 这位作者也像奥利弗·莱曼·斯波尔丁上校在他的《希腊和罗马的笔与剑》一书中所释义的那样来设定:“为抵御攻城槌,石头城墙的厚度至少要达到8英尺,这就必须挑选坚硬的大石块,要把长出来的部分凿掉,像凿去露头石那样把城墙搞平整。为防止敌人从云梯爬上城头,城墙的高度必须达到30英尺。在一定的间隔处,他还设置有内侧呈圆形、尖角朝向敌人的角楼,城墙顶端有胸墙,外带一个底切部的壁龛,以使在这里值勤的人能躺下休息而不致堵塞旁侧的交通壕。要是堡垒构筑在地平面上,那就要挖60英尺宽的明沟,沟深达到其底部稍低于城墙墙基即可。这是防止在城墙上挖洞的一种保护措施。

[4] 普林尼在《自然史》第10卷第4节中也讲过这一点。由于这里讲的军团是前马略时期的军团,所指的不知是不是一般的公牛塑像(一种图腾),这在古代艺术中是常见的——作者注。

[5] 一种有4个尖的器具,其中3个尖扎入地面,第四个尖必朝上仰。和如今被广泛应用的反坦克障碍物极其相似。渠答在我国古时也是一种御敌器具,其另一称谓叫“铁蒺藜”。《六韬·虎韬》中有“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汉书·晁错传》则有“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之句。另可参阅本卷有关捕兽器的阐述——译者注。

[6] 通过此类调研有可能使部队精神振奋起来,也可能致使精神沮丧。在那些滋长着悲观失望情绪的部队里,统帅充满激情的言辞足以使顽强奋战的劲头大增。只要统帅自己神采奕奕,无所畏惧,那他的部队一定会朝气蓬勃。当利用埋伏或者某种有利态势建立了某项卓著的功勋,而使敌人开始陷入灾难之际,或者能从敌人中选中较薄弱的或装备较差的一部击而胜之,这时就最能明显不过地证明上述论断之正确了。

[7]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初的朱古达战争中,当时统治努米底亚的国王朱古达很能对付罗马军队的统帅们,每次他都通过收买、贿赂等手段使战事平息。公元前110年年初,罗马军队在执政官奥卢斯·波斯图米乌斯·阿尔比努斯的统率下又开进努米底亚。据传,阿尔比努斯也被朱古达收买了。他在返回罗马时任命自己的兄弟阿夫尔为副帅。阿夫尔深入努米底亚腹地冒险进军,朱古达把他引进沙漠,趁黑夜袭击并占领了罗马军队的营地。阿夫尔被迫同朱古达签订和约,罗马人必须撤出努米底亚全境。夜袭后幸存下来的罗马士兵没有穿上衣,没有拿武器,从山岗上走下来。走在前面的是一群以阿夫尔为首的罗马军官。阿夫尔也是半裸着的。罗马人垂头走着,不敢抬头看在四周肆意嘲笑他们的敌人。罗马士兵缓缓地走向轭门,2支标枪插在地里,第3支标枪横绑在上面,这就叫做轭门,因为它很像驾牛用的牛轭。每一个半裸着的人,弯着腰、困难地从标枪下面钻过去的时候,努米底亚人发出一阵阵大笑声。在最后一名罗马士兵钻过轭门,努米底亚人已看够了这个热闹场面之后,阿夫尔被允许带走他的军队。10天之后,努米底亚境内就再没有一个罗马士兵了。这就是罗马人蒙受的一次奇耻大辱。

  • 背景:                 
  • 字号: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