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6-20 属于: 豆类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学名】:Velarifictorus micado Saussure

【别名】:蟋蟀

【介绍】:

斗蟋属直翅目蟋蟀科,异名为Scapsipedus micado Saussure。主要危害豆类、薯类、花生、玉米、高粱、甘蔗、果树苗木等多种蔬菜及作物,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东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中等体型,黑褐色。头圆,头顶漆黑有反光,后面有3对橙黄色纵纹,前列通常无横纹相连;两单眼间橙黄色,横纹两端粗,中间缢缩成大括弧形,后翅不发达。雌虫体长14~19毫米,颜面平直,前翅短而略接近腹端;产卵管从中间向后直伸,长于后足腿节,俗称三尾子。雄虫体长13~16毫米,颜面不凹入,前胸背板黑褐色,前翅长达腹端,腹末有两根尾须向后斜伸;发音镜近似长方形,镜室由横脉分成两个,还有两条斜脉。

卵:长圆形,长2.3~3毫米,黄色,半透明,光滑有弹性。

若虫:形体似成虫,灰褐色,具翅芽。

发生特点

该虫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6月间孵化,7月上旬可见新羽化的成虫,8月中下旬进入成虫盛发期,9~10月进入产卵盛期并以卵越冬。

斗蟋是最常见的蟋蟀之一,喜栖息于土壤潮湿、杂草丛生的农田、园区或砖石下。在田间常与长颚蟋、大扁头蟋等一起进行危害,常把植物的叶片、嫩芽咬成孔洞,还咬食花、荚、果实和根。此虫性好斗,鸣声洪亮。雄虫羽化后连续长鸣,呼唤雌虫交配。卵散产于1~1.5厘米深的土层里,产卵历期长达1~2个月,每只雌成虫产卵130粒左右。

防治要点

参照“短额负蝗”。

斗蟋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