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船上发现的笔记有待继续研究,三叔有做笔记的习惯,而且做事情也很认真,但是笔记的内容看到后来,我发现严谨得过分,这些笔记很可能是三叔在文锦的监督下记下的。[npfans注:台版同处内容为“文锦显然有做笔记的习惯,在鬼船上发现的她留下的笔记,还有待继续研究。”]
笔记内容重抄:
海底考古区域分布图:
一共为七个区域,瓷器散布在大概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沉船位于中心的礁石左侧30米处。
日期一
在这样的海底条件下,传统的田野考古的办法完全不可用,我们只有使用自己创作的方法,不过海洋和大地虽然环境截然不同,但是使用的办法还是殊途同归,现在不确定海底埋的东西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第一步应该是使用洛阳铲,先把大概的勘探区域确定下来。
海底不比陆地,具体使用的效果还不清楚,不过我感觉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前期打捞上来的瓷器,确定时期为永乐,这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我们估计来自于景德镇的官窑,样式以青花带金彩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处,保存完好。这批瓷器的样式,应该是运往马尼拉,最终到达当时的墨西哥。如果判断正确,那么这艘沉船上运输的最大宗的货物应该是丝绸。可惜,在海水中我们基本没有希望能够看到保存至今的丝织品痕迹。
日期二
洛阳铲的使用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水下作业需要更大的力气,原来配备的木锤无法使用,我们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牡蛎很锋利,很多人的手都受了伤。
在水下使用洛阳铲,在水深不是特别深的地方,建议在船上作业,船上两人水下一人,这样效率更高,在水深的地方,建议采用机械作业,因为水下的关系,洛阳铲主要的作用在于判断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质成份,定出“问题区域”的边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的进行,所以其实完全可以使用改装的地质钻头。
我们只需要确定钻头带回的样本的大概成分就可以。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会有钙化或者珊瑚化的木头成份,和陆地不同,我们不需要根据木头的情况来判断沉船的年代。现在阶段,国内还没有人力物力可以整体保护或者开掘沉船遗迹。
另外,很让人意外,勘探出来的形状完全不是船形,而是土字形,海底理了一个土字形的坚硬物体,大小惊人,在这远离近海的地方在海底应该不会发现地基,那么,这些海沙下面埋的庞然大物是什么呢?暂时我们都不敢下定论,不过我有一种预感,如果真如我所料,事情就好玩了。
日期三
考古队配备的区域条带在海水环境下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布条太宽在海水的涌动下会把固定在海底的标志杆从海沙中扯出,最后还是使用了鱼船上的锚绳。以后的海洋考察,应该配备专业的用于水下作业的标志带。锚绳因为吸水,在水下重量很大,不易被水波带动,可以使用锚绳类似的材质,涂以显眼的颜色,以便在船上也能更好的观测水底。
通过标带最后确定的形状,我基本能确定,这应该是一座巨大的海葬古墓,其规模完全不可推测,而且在远离近海如此远的地方,这会是谁的墓地?
日期四
从海底取样回来的木板中,发现了渔网和灰泥混台的浆土的痕迹,这是渔船用来封船缝和修补船体裂缝的粘合剂,如此说来,古墓有可能做过密封措施,那么很可能水下的古墓中,局部还存有空气。而最有可能存有空气的位置,在A和B两点,这两个配室相对较小,而且空间相对独立。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水压环境下,进入到古墓中而不破坏气闭环境,传统意义上要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一个气密舱,也许我们必须凿沉一艘船。为此必须做船老大的工作。
日期五
7月21日,我们准备第一次进海底墓穴,入口我已经找到,想通之后,这个古墓并不复杂。
7月24日,我们进去了一次,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看样子,这古墓也不“干净”。
名单:
姓名 性别
吴三省 男
陈文锦 女
张起灵 男
解连环 男
李四地 男
带着尸体回去的人 男
齐羽 男
霍玲 女
未知人二号 男
未知人三号 男
未知人四号 女